吹打乐类乐种

(四)吹打乐类乐种

吹打乐是以管弦乐器(或单纯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吹打乐更多地集中在我国南方,著名的吹打乐类乐种除陕西的西安鼓乐外,主要有苏南的十番鼓、十番锣鼓,浙江吹打乐,广东的锣鼓柜与潮州锣鼓等等。

吹打乐类主要乐种介绍

1.十番锣鼓

简称“十番”或“锣鼓”,历史上曾有过“十样锦”,“十不闲”等名称。主要流行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一带,清代又传至北京宫廷与天津。无锡的朱勤甫、苏州的毛仲清是演奏十番鼓、十番锣鼓的两位著名民间音乐家。

根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载,十番锣鼓作为一个民间乐种至少在明代已在苏州等地流传。

十番锣鼓的演奏组织主要有两种,一是僧、道乐队,多用于宗教法事仪轨;二是农民乐队,称为“堂明”,除用于民间丧事外,亦参与民俗中各种喜庆节日活动。这两种乐社组织大多是半职业性的。

十番锣鼓中的打击乐部分有粗、细锣鼓之分。粗锣鼓所用乐器主要有: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细锣鼓是在粗锣鼓基础上增加了小钹、中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碰铃、月锣等乐器组成。

十番锣鼓中的丝竹锣鼓曲有《下雨风》、《万花灯》、《大红袍》、《喜元宵》、《寿亭侯》、《香袋》、《十八拍》等。清锣鼓曲主要有《十八六四二》、《擒锣》、《清拔锣鼓》等。

十番锣鼓中的锣鼓乐除主体型、陈述型锣鼓牌子外,主要特点是运用了数列型的锣鼓结构特点。十番锣鼓中数列型节奏其基本单位为节,即一、三、五、七节。以状声字锣鼓谱的“丈”字为例,各节数列如下。

一字节即一字一拍,如:丈

三字节即三字二拍,如:丈丈 丈

五字节即五字三拍,如:丈丈 一丈 丈

七字节即七字四拍,如:丈丈 一丈 一丈 丈

十番锣鼓中锣鼓乐的基本单位节,可组成8种句式。

①顺列句。其句式序列为:1、3、5、7。

②逆列句。其句式序列为:7、5、3、1。

③跳列句。其句式序列为:1、5、7、3等多种。

④平列句。其句式序列为:3、3、3、3等多种。

⑤倒列句。其句式序列为:1、3、5、7、5、3、1,或 1、3、5、7、7、5、3、1。

⑥亏列句。其句式序列为:3、5、7,或7、5、3。

⑦游列句。不规则的序列组合。

⑧复列句。其句式序列为:两种句式以节为单位组合而构成的句式。

如锣鼓牌子〔十八六四二〕、〔鱼合八〕等等。以锣鼓牌子〔十八六四二〕为例,它是在1、3、5、7基础上以节为单位联缀1、3节而构成的锣鼓牌子:3+7=10,1+7=8,1+5=6,1+3=4,1+1=2的数列组合而成。

例33锣鼓牌子〔十八六四二〕

figure_0412_0334
figure_0413_0335

又如锣鼓牌子〔鱼合八〕,是由数列节奏型:7+1=8,5+3=8,3+5=8,1+7=8组成,由于该锣鼓牌子必须加用木鱼击节,各节数列相加又都是“8”,故称“鱼合八”。

例34锣鼓牌子〔鱼合八〕

figure_0413_0336
figure_0414_0337

十番锣鼓主奏乐器笛,其调名、指法、谱字与调高的关系

figure_0414_0338

十番锣鼓乐曲《下西风》

丝竹锣鼓曲中笛吹粗锣鼓的代表曲目(即指以笛子主奏,锣鼓乐用粗锣鼓编制)。乐曲标题是根据第一首丝竹曲原唱词为:“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萎迷”的头三个字而命名的。

全曲由19段联缀构成:

(1)锣鼓牌子〔急急风〕

(2)丝竹乐(1=G)

(3)锣鼓牌子〔急急风〕

(4)丝竹乐(1=G)

(5)锣鼓段

(6)丝竹乐(1=G)

(7)锣鼓段

(8)丝竹乐(1=G)

(9)锣鼓牌子〔细走马〕

(10)大四段合头 一段 合尾

合头 二段 合尾

合头 三段 合尾

合头 四段 合尾

(11)丝竹乐《哄他人》(1=D)

(12)锣鼓牌子〔七段〕

(13)丝竹乐《俺只见》(1=D)

(14)锣鼓牌子〔细走马〕

(15)锣鼓牌子〔鱼合八〕

(16)锣鼓牌子〔细走马〕

(17)锣鼓牌子〔金橄榄〕

(18)锣鼓牌子〔细走马转急急风〕

(19)锣鼓牌子〔螺蛳结顶〕

这19个段落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至9段,为全曲的序部。该部分突出锣鼓牌子〔急急风〕的演奏,中间插人快速活泼的丝竹乐曲,构成乐曲明快、健朗的基本特性,作为全曲开始部分。第二部分为全曲中心部分,即第10段锣鼓乐“大四段”,“大四段”是将、锣鼓乐部分演奏四次,民间称“四番”。十番锣鼓乐套曲曲式结构典型的模式特征,是在套曲的主体部分必须有“大四段”。“四番”锣鼓是《下西风》的主体部分,也是十番锣鼓套曲不可缺少的代表性段落(各曲“大四段”的锣鼓乐均不同,但必需演奏四次)。第三部为11至16段,是主体部分到尾部的一个过渡性段落。开始时以两段快速丝竹乐间插锣鼓牌子〔七段〕组成,丝竹乐转为上五度移宫,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发展动力,〔鱼合八〕(亦演奏四次,俗称“小四段”)及〔细走马〕锣鼓牌子的出现,明显地引入到尾部的段落中去;第四部为17至19段,由几首锣鼓牌子联缀组成,其快速热烈的演奏,把乐曲推向高潮。

《下西风》最有特点的部分“大四段”,在三次变奏中,除打击乐器“齐、内、同、王”的演奏顺序程式逐次变化外,在节奏上一、三、五、七的组合上,亦各次相异,比较独特。其各段节奏变化特点为:

figure_0415_0339

这一节奏排列,无论各行从纵向、横向、斜向的数列排列上看,均为16字。较灵活的一、三、五、七节奏变化还表现在《大四段》的合头部分。

例35《下西风》“大四段”合头

figure_0415_0340
figure_0416_0341

前半部分丝竹乐基本上按一、三、五(由锣鼓代替)、七的节奏顺序发展;后半部分在锣鼓上又再现了一、三、五、七的节奏规律特点。

《下西风》中丝竹音乐的运用,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以独立丝竹段落出现,作为全曲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如在第二、四部分的5段丝竹乐;其二,与锣鼓乐交错呼应,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片段,如第三部“大四段”的“合头”;其三,在锣鼓牌子(或锣鼓段)进行中,时隐时现的出现笛子的旋律,作为一个烘托和陪衬,使情绪更为激昂,往往伴随着高潮出现,民间称此为:“牡丹穿凤”。

2.十番鼓

“十番鼓”的称谓最早见于明余怀的《板桥杂记》,同一作者在另一部著作《寄畅园闻歌记》中,又称其为“十番箫鼓”。后又有“十番”、“十番鼓”之称。当地将“十番鼓”、“十番锣鼓”都泛称为“吹打”。十番鼓流传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一带,清代与十番锣鼓同时传入北京宫廷与天津。

十番鼓根据乐曲曲式结构特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用“鼓段”(即鼓独奏段落)的小型吹打曲;另一类是有鼓段(鼓的独奏段落)的吹打套头曲。有鼓段的吹打套头曲有一个鼓段的套头曲、两个鼓段的套头曲,三个鼓段的套头曲三种。鼓段用同鼓或板鼓演奏。一个鼓段的套头曲即在套曲中加入一个鼓段独奏部分,一般为“快鼓段”,用板鼓独奏;两个鼓段的套头曲即在套曲中加入两个鼓段独奏部分,这两个鼓段是“慢鼓段”、“快鼓段”或“中鼓段”、“快鼓段”;三个鼓段的套头曲即在套曲中加入三个鼓的独奏部分,这三个鼓段分别是“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其中“慢鼓段”与“中鼓段”用同鼓演奏。

鼓段与丝竹乐是相间演奏的,并形成一定的严格套式和布局。旋律进行中,有时也插奏一些鼓的句子或片段,民间称此为“拆”,即用鼓乐把旋律拆开的意思。“拆”有半拆(二拍)、单拆(四拍)、双拆(八拍)和梅花拆等多种。

十番鼓与十番锣鼓乐种在流行地域、演奏组织、主要风格特征以及社会应用功能方面,是基本上一致的。十番鼓与十番锣鼓乐的根本区别,首先在于乐队编制不同,二者虽然都以笛、鼓为主奏乐器,但十番鼓不用打击乐器锣、钹、镲;其次,二者曲目来源(历史渊源关系)不同,乐曲曲式结构模式框架不同,十番锣鼓以“大四段”为“十番锣鼓”的主体部分,属变叠主体型套曲,而十番鼓是以三个鼓段(“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为套曲的中心部分,属单牌主体型套曲(一个鼓段的套曲)与并置主体型套曲(二至三个鼓段的套曲);其三,十番鼓突出鼓的独奏艺术特点,而十番锣鼓是突出各锣鼓牌子的不同数列组合及演奏特点。

十番鼓主要代表曲目,一个鼓段的套曲有《一封书》、《滚绣球》、《百花园》等;两个鼓段的套曲有《满庭芳》、《雁儿落》、《青鸾舞》等;三个鼓段的套曲有《甘州歌》、《喜鱼灯》、《泣颜回》等。

十番鼓主奏乐器笛,其调名、指法、谱字与调高关系与十番锣鼓同。

十番鼓乐曲《满庭芳》

《满庭芳》是十番鼓中两个鼓段的套头曲,也是十番鼓中唯一的一首整套吹打曲。《满庭芳》为宋词牌名,南北曲时沿用,其名称相传来源于唐柳宗元“满庭芳草积”之句。

全曲由九个段落加尾声联缀组成:

①〔梅梢月〕中板隔凡

②〔凝瑞草〕快拆隔凡

③〔满庭芳〕慢板

④〔后满庭芳〕上段慢板

⑤〔慢鼓段〕

⑥〔满庭芳〕慢板

⑦〔后满庭芳〕中段慢板转中板,又转快拆

⑧〔快鼓段〕

⑨〔后满庭芳〕下段快板

⑩〔尾声〕中板转快板

第一、二段〔梅梢月〕、〔凝瑞草〕为套曲序部,以中板速度为套曲开端。运用隔凡手法,形成旋律上四度移宫,赋予乐曲一定的生机与变化。

身部旋律以〔满庭芳〕词牌为中心,“慢鼓段”与“快鼓段”的布局,形成身部划分为三至五段与六至九段两个并置的部分,身一为慢板,身二为慢板转中板、快板,〔满庭芳〕身部围绕着两个鼓段独奏的结构与速度特征,属并置主体型套曲。

身一包括〔满庭芳〕、〔后满庭芳〕上段、“慢鼓段”三段。慢板,具有全曲呈示性的功能意义。〔满庭芳〕旋律悠扬平缓,端庄典雅;〔后满庭芳〕上段基本上是〔满庭芳〕略有变化的重复、扩充,但段落尾部运用“解”的手法使旋律作了较大的扩充和发展,并在舒展的旋律下加用了铿锵密集的同鼓演奏,这种手法俗称“应鼓”,有接应“慢鼓段”之意。

例36〔后满庭芳〕上段尾部

figure_0418_0342

“慢鼓段”由座子、帽子、中段、入曲四个段落组成,虽然整个十番鼓各套曲中之“慢鼓段”的鼓谱都是一样的,但在同一鼓谱的骨干节奏之下,各个民间音乐家演奏起来在节奏、音色、力度等方面的千变万化,演奏技艺的精巧细腻,均各不相同,堪称一绝。

身二包括〔满庭芳〕、〔后满庭芳〕中段、“快鼓段”、〔后满庭芳〕下段,速度由慢板—中板—快拆—快板,情绪有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到了“快鼓段”把乐曲推向高潮。十番鼓的“快鼓段”是由多首锣鼓牌子联缀而成,各首套曲所用锣鼓牌子与联缀有所不同,《满庭芳》的“快鼓段”是由〔急急大排〕、〔细排〕、〔领板〕、〔跳金门槛〕、〔鹤吃食〕、〔重宝塔〕、〔鲤鱼扑水〕、〔蝴蝶双飞〕、〔急急大排〕、〔排韵〕、〔交代〕、〔收头〕12个锣鼓牌子与锣鼓段联缀组成,在脆亮急促的板鼓声下,〔后满庭芳〕下段奏出〔满庭芳〕原始骨干旋律,情绪进一步发展,后续散板尾声而结束全曲。

套曲《满庭芳》以两个鼓段为中心进行布局和展开。旋律部分的特点是除序部的〔梅梢月〕、〔凝瑞草〕两段外,全曲为〔满庭芳〕旋律的重复、变化,发展,使用了拆头、解等手法,使乐曲有层次的发展。像这样以一首乐曲贯穿发展的整套乐曲,在十番鼓中也仅此一例,它在结构的布局发展安排、在速度衍变的程式上,均要求比较严格,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概括性的典型意义。

3.浙东锣鼓

浙江吹打乐遍及全省,但以浙东一带最为丰富,因此,又有“浙东锣鼓”之称。浙东锣鼓以奉化、嵊县最为集中,其曲目丰富,锣鼓乐特别发达;南部温州、乐清、瑞安、平阳、洞头等地区则以器乐曲牌为数最多。

浙东锣鼓在当地流传情况,据老艺人的传说,在明代戚继光平倭后,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当时的庆喜迎军,老百姓均演奏了吹打音乐。又据明张岱《陶庵梦忆》中《绍兴灯》、《越俗扫墓》等文记载,浙东锣鼓作为一个民间乐种的演奏形式,至少从明代开始已在当地广泛流传。

浙东锣鼓的演奏者多为亦农亦艺的民间吹鼓手和道士,其集社的名称各地不一,如“戏客班”、“道士班”、“唱班”、“十番班”、“锣鼓班”、“鼓亭”等等。演奏场合很多,除民俗婚、丧、喜、庆外,赛龙船、求雨迎神及其他民间风俗性节日,甚至民间纠纷后的“和事”等场合,都要演奏吹打乐(道士班仅用于道教的各种法事仪轨及民间丧事与做阴寿等)。

浙东锣鼓曲调来源除传统民族器乐曲牌外,不少来自于戏曲音乐,以及民歌小调。戏曲音乐多为昆曲、绍兴乱弹、婺剧、京剧的曲牌及一部分唱腔,如浙东锣鼓曲《五头场》、《过场》、《骑马调》、《都花》、《闹花台》、《十景锣鼓》、《万年欢》、《朝天子》、《水龙吟》等。来自民歌的曲调如《茉莉花》、《马灯调》、《无锡景》等。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的《大辕门》、《都花》、《绣球》、《十番》;奉化的《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万花灯》;温州的《喜浪音》、《柳青娘》、《万花灯》、《过场》、《十景锣鼓》;洞头的《龙头龙尾》;黄岩的《作铜锣》、《九连环》;定海的《潮音》等。

浙东锣鼓的演奏形式分细吹锣鼓(用笛主奏)、粗吹锣鼓(用唢呐主奏)、清锣鼓(不用丝竹乐器)、综合性锣鼓曲等多种类型。任何类型的演奏形式中,打击乐都是乐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东锣鼓乐队编制各地不一,管乐有先锋(即招军)、唢呐、笛、箫,笙、管较少应用;弦乐有平胡(二胡)、碗胡、徽胡、琵琶、三弦、双清、扬琴。温州吹打乐擦弦乐用京胡、板胡、二胡、瓢胡;打击乐类有板鼓(亦称高鼓、斗鼓),个别地区亦用彭鼓(类似长鼓);钹类有小京钹、京钹、次钹、大钹;锣类最为丰富,除云锣外,嵊县所用四锣为马锣、大锣、冬锣、抬锣,奉化所用十锣为大锣、柴锣(4)、令锣(2)、闹锣、张板锣、狗叫锣,其他打击乐器还有木鱼、板、鱼板、双星、酒盅、蝶子等。

浙东锣鼓所用十锣的排列:

figure_0420_0343

浙东锣鼓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在乐队编制上因不同地区、不同乐曲而具有多种组合形式。如:

温州的《上下小楼》,所用打击乐器有:广东板、堂鼓、狗叫锣、小锣、京钹、大锣,由4人演奏。

海宁的《鼓亭》,所用打击乐器有:板鼓、堂鼓、小锣、次钹、马锣,由4人演奏。

定海的《潮音》,所用打击乐器有:堂鼓、狗叫锣、酒盅、碟子、京钹、大钹、冬锣,由7人演奏。

黄岩的《作铜锣》,所用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锣、小京钹、大小铜锣、板、木鱼(2)、碰铃(2),由8人演奏。

奉化的《划船锣鼓》,所用打击乐器有:板鼓、扁鼓、堂鼓、大鼓、小锣、京钹、狗叫锣、张板锣、闹锣、令锣(2)、柴锣(4)、大锣等16件乐器;由4人演奏。

嵊县的《大辕门》,所用打击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鼓、马锣、争锣、尽锣、斗锣、小锣、京钹、次钹、大钹、抬锣、冬锣、大锣等14 件乐器,由5人演奏。

浙江吹打乐主奏乐器唢呐,调名、指法、谱字与调高关系:

figure_0421_0344

浙江吹打乐曲《将军得胜令》

流行于奉化地区的优秀吹打曲,乐曲以戚继光平倭为题材,表现出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歌颂和赞扬。全曲气势宏大,情绪激昂,展现出群众对凯旋归来的将士们的热烈欢迎,场景壮阔。

《将军得胜令》由〔将军令〕、〔得胜令〕和锣鼓牌子〔绕藤〕、〔四门〕组成,其结构图式:

引子:帽子头,由锣鼓与〔将军令〕首句组成,散板。

第一部分:〔将军令〕(一)用唢呐主奏figure_0421_0345(闷上调)1=G

〔将军令〕(二)用笛子主奏 figure_0421_0346

〔将军令〕(三)用板胡主奏figure_0421_0347转流水板

第二部分:〔得胜令〕(一) (闷合调)1=C

锣鼓牌子〔绕藤〕

〔得胜令〕(二)

锣鼓牌子〔四门〕

〔得胜令〕(三) (闷凡调)1=D

尾部:锣鼓牌子〔急急风〕

锣鼓牌子〔快结顶〕

乐曲开始以三通鼓和十锣的演奏,配合唢呐的散板旋律,情绪热烈,具有肃穆庄重的气氛。

第一部分〔将军令〕的旋律性格鲜明,它以快速的演奏和不断出现的四、五度音程跳进,气氛刚劲挺拔,富有英雄气概。

在〔将军令〕的两次重复变奏中,调动多种因素,造成较大的对比变化。首先变换不同的主奏乐器,同时变换旋律的节拍和调性,使用不同的打击乐织体手法,表现出欢迎场景中各种不同的情景变化。

第二部分〔得胜令〕的旋律由〔将军令〕“抽眼”而得,出现3次。

第1次为主题呈示,虽然旋律源于〔将军令〕,由于流水板的演奏特点,情绪更为活泼流畅;

第2次演奏将主题作了较大的压缩;

第3次演奏无论从情绪、气氛以及演奏手法,调性旋律结构上(从闷合调转到闷凡调)都做了较大的发展,板胡与二胡的对句,表现出活泼诙谐的情趣,滑音的频繁运用,突出了演奏上的地方风格特点。

由于弦法改变形成上二度移宫,旋律结构上采用民间“螺蛳结顶”式的递减手法,使情绪向激奋方面发展,构成第二部分突出的色彩变化。

例37《将军得胜令》旋律片段

figure_0422_0348

在《得胜令》的各次反复中,都间插有锣鼓段,起到渲染气氛突出乐曲题意的作用。〔绕藤〕、〔四门〕的结构思维特点,也是依一、三、五、七的节奏规律安排的。〔绕藤〕表现的更规整些,〔四门〕较灵活。

结尾以快速、简短、热烈的锣鼓牌子〔急急风〕、〔快结顶〕结束全曲。

4.西安鼓乐

流行于陕西省西安地区,尤以西安市以及邻近终南山麓各县,如长安县何家营、周至县南集贤、蓝田县等地最为活跃。民间称呼其为“细乐”或“乐器”。西安鼓乐多在每年夏秋之际,为庆贺丰收在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多为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和寺院、道观中的僧、道鼓乐队。

追溯其历史渊源,从曲式结构模式、乐谱谱式、曲名以及乐器等方面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鼓乐可能源于唐,宋而兴,盛于明清。据20世纪50年代所知,所传乐谱抄本就有111部,除何家营一本署作“唐开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待考外,其中抄本年代最早的是西仓乐社保存的《鼓段、赚、小曲本具全》,该乐谱注有“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六月吉日置”字样。

西安鼓乐的乐曲包括多种体裁形式,其中有大型整套乐曲如: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京套、花鼓段、别子、赚等400余套;小型乐曲有鼓段、要曲、小曲、歌章、垒鼓等500多首;可以独立演奏的鼓谱有《浪头子》、《三股鞭》、《法点》、《文退鼓》、《花退鼓》等百余首。其曲调来源不少取材于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戏曲音乐等。

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两种。

①坐乐

室内演奏的鼓乐艺术形式,坐乐是具有严格、固定曲式结构的大型民间组曲。全曲由前部与后部两大部分组成。所用乐器:以笛为主,配以笙、管;有时加用双云锣。鼓有四种: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其他打击乐器有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开口子)、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

坐乐演奏形式:

figure_0423_0349

坐乐又分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两种。

八拍坐乐全套由僧、俗两派乐社演奏,主要以坐乐前部中的头匣、二匣、三匣段落所用鼓段均为“八拍鼓段”而得名。城隍庙乐社的“八拍坐乐全套”多用云锣演奏尺调乐曲,著名的代表曲目是《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

俗派坐乐在乐曲结构上除不用花鼓段、别子两种体裁的乐曲外,其特点是开场锣鼓部分全部运用大件打击乐器。如战鼓、大铙、勾锣等。气势浑厚,情绪激昂。乐曲“打札子”(又称“前札子”)部分,是俗派坐乐中特有的体裁,擅用多首不同调性的乐曲联缀演奏,曲间插入锣鼓段,曲调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行乐

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只曲为主,节奏乐器只起着伴奏、击拍作用。行乐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中演奏。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乱八仙”(又称“单面鼓”) 两种演奏形式。

“同乐鼓”所用乐器除笛、笙、管子等管乐器外,打击乐器以使用高把鼓、铰子、小叫锣(疙瘩锣)、贡锣、手梆子的伴奏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乐曲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情调典雅,多在僧、道两派乐社中流行,俗派乐社不用此演奏形式。

“乱八仙”以使用笛、笙、管、方匣子(六面云锣)、单面鼓、引锣(开口子)、铰子、手梆子八件乐器而得名。“乱八仙”演奏曲目广泛,凡是坐乐中的慢板抒情乐曲,如鼓段、耍曲、套词、北词等曲调均可演奏。特别是坐乐中的耍曲《摇门栓》、《捧金杯》、《得胜令》、《石榴花》、《香山射鼓》、《十拍》、《十六拍》、《五十眼》、《歌沙》(即《铜鼓》)等,乐曲短小,旋律优美,情绪欢快,很受群众欢迎。

西安鼓乐的调式为七声音阶,它所用的调依据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调为:六调(六=宫=C)、尺调(尺=宫=G)、上调(上=宫=F)、五调(四=宫=D)。其旋律部分的主奏乐器笛子常用的有宫调笛、平调笛、梅管调笛三种,常用指法是第3孔作do和筒音作do。

宫调笛(又称“三眼笛”):多奏六调乐曲(第3孔作do);

尺调乐曲次之(筒音作do);

上调、五调乐曲少用。

平调笛(又称“满眼笛”):多奏六调乐曲(筒音作do);

上调乐曲次之(第3孔作do);

尺调、五调乐曲少用。

梅管调笛(又称“尺调笛”、“昆调笛”):

多奏尺调乐曲(第3孔作do);

五调乐曲次之(筒音作do);

不吹奏六调、上调乐曲。

西安鼓乐使用六调的曲目最多;尺调、上调的乐曲次之;五调乐曲较少。

西安鼓乐曲《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

道派坐乐套曲,由西安城隍庙安来绪等演奏。标题已指明了乐曲用调(尺调)、曲式结构(八拍坐乐)和使用乐器的特征(双云锣)。

西安鼓乐所用云锣有十锣十音、七锣七音(即方匣子)、三锣三音等多种形制。双云锣则为双扇二十锣十音,专门用于演奏尺调乐曲。特别是配合清吹演奏时,演奏者左右手开弓,技巧较复杂,很有特色,其音位排列如下:

figure_0425_0350

西安鼓乐坐乐套曲分前部、后部两大部分。

《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的结构布局和艺术特点:

第一部分:前部。

八拍坐乐全套的前部由开场锣鼓、散板“起”、头匣、二匣、三匣以及叠鼓、退鼓组成。

①《三股鞭》:为八拍坐乐套曲开场专用的锣鼓牌子。

②散板“起”:包括双云锣“起”与鼓段“起”两部分。

③匣:由头匣、二匣、三匣并间插耍曲组成。

头匣:曲调与鼓段并重的鼓段曲,由八拍鼓段组成,所谓八拍鼓段,其板式为figure_0425_0351节拍的赠板,即由figure_0425_0352节拍组成的8小节的鼓段曲。该匣特点,曲、鼓各有其独立的乐谱,在一定程度上曲随鼓走,不得随意加花变化。

例38《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头匣“尺工尺”

figure_0425_0353
figure_0426_0354

耍曲:多为短小活泼的民间乐曲,清吹。此处耍曲曲名是《捧金杯》。

二匣:重复头匣旋律,但加了 2小节头,俗称“换头”。另外,变化了新的“鼓扎子”配合旋律演奏。

耍曲:《摇门栓》。

三匣:同二匣。

清吹:将头匣八拍鼓段旋律以figure_0426_0355节拍进行扩充变奏,最后接三匣尾的锣鼓。

匣的部分,构成严谨的循环体结构:

A头匣:《尺工尺》。

B耍曲:《捧金杯》。

A1二匣:“换头”,《尺工尺》。

C耍曲:《摇门栓》。

A1三匣:(同二匣)。

A2清吹:《尺工尺》变奏三匣尾。

④垒鼓(或写作磊鼓、累鼓、擂鼓):锣鼓牌子,具有到退鼓的过渡性质。

⑤退鼓,前部的尾,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其结构为云锣退鼓头、退鼓正身、退鼓尾三部分组成,速度加快,往往在前部结束时造成乐曲的高潮。

第二部分:后部

八拍坐乐后部由帽子头、引令、套词、赶东山、退鼓五部分组成。

⑥帽子头:又称“冷灯乍”,作为后部的开场锣鼓,全部用小件打击乐器。

⑦引令:慢板乐曲,清吹,仅以木梆击拍,板式为两赠板。速度徐缓,乐曲较长,为后部之序。

⑧套词:为坐乐的中心部分,慢板抒情旋律,板式为figure_0396_0312,以《行拍》为其结尾部分。

⑨《赶东山》:紧接套词后的行板乐曲,该段落中乐鼓起主要作用,乐鼓除与旋律部分重叠交替进行外,常在旋律片段后出现独立的小锣鼓,很有生气,赋予音乐一定的推动力。

⑩退鼓:与前部退鼓遥相呼应,但结构较庞大,由花点退鼓、退鼓尾组成。坐鼓、战鼓的交替出现,气氛热烈,在急促的演奏中使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西安鼓乐曲《花鼓段坐乐全套》

僧派坐乐套曲。《花鼓段坐乐全套》与《八拍坐乐全套》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花鼓段坐乐全套》比较复杂和庞大,它是在《八拍坐乐全套》较简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花鼓段坐乐全套》基本定型后,《八拍坐乐全套》就演奏得少了,但《八拍坐乐全套》是其坐乐全套早期的基本形式。

从结构上来看,《花鼓段坐乐全套》是在《八拍坐乐全套》基础上的变化和发展。《花鼓段坐乐全套》与《八拍坐乐全套》结构框架的不同,表现在开场锣鼓、匣、垒鼓、花鼓段、别子、赚等方面。

首先,《八拍坐乐全套》在匣的部分,必须使用八拍鼓段;而《花鼓段坐乐全套》在匣的部分,则可用八拍、九拍、十拍、十六拍等鼓段,没有严格的限制。其次,在结构上《花鼓段坐乐全套》前部有花鼓段,后部有别子、赚、扩充了套曲的结构,赋予乐曲较多的变化和生气。另外,在开场锣鼓上,《八拍坐乐全套》专用《三股鞭》或《浪子头》;《花鼓段坐乐全套》的开场锣鼓各乐社均有所不同,所用锣鼓牌子有《法点》、《小加》、《抬头》、《桂花架》、《鸭子拌嘴》等,比较灵活与多样化。《八拍坐乐全套》的垒鼓和后退鼓均为曲鼓重叠、交错进行的段落,气氛较为热烈。

西安鼓乐曲《尺调坐乐全套》

俗派坐乐套曲。它虽与僧、道演奏的《八拍坐乐全套》、《花鼓段坐乐全套》演奏形式出于同一源流,但僧、道两派坐乐的内容、风格、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其文化背景和俗派坐乐有所不同,它更多地吸收了上层社会的音乐传统,演奏技艺较为精巧细腻。而俗派坐乐的发展多从民间音乐中去吸收营养,演奏上比较粗犷,更富于民间色彩。

从《尺调坐乐全套》(何家营演奏)的结构布局可以看到俗派坐乐全套的主要特征。

①开场锣鼓:全部用大件打击乐器,如战鼓、大铙、勾锣等,其风格与僧、道两派迥然不同,气势浑厚雄劲。

②打扎子(又称前扎子):这部分为俗派坐乐特有的结构形式,俗派坐乐有四套打扎子,名为头、二、三、四套,分别运用在六、尺、上、五四调坐乐前面。打扎子一般由十几首不同调性的民间小曲与杂曲联缀而成,各曲标题带有戏曲色彩,曲调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各曲间插有锣鼓,与戏曲秦腔的锣鼓牌子基本相同。

(1)《登口曲》figure_0428_0356尺调 抒情

(2)锣鼓段〔单豹子头快鼓〕

(3)《醉龙喝》figure_0428_0357六调 轻快

(4)《四帅》散板六调

(5)锣鼓段〔双豹子头慢鼓〕

(6)《坐帐》figure_0428_0358尺调

(7)《尾声子》figure_0428_0359figure_0428_0360尺调

(8)锣鼓段〔跑场鼓〕

(9)《报马》散板尺调

(10)锣鼓段〔喝场鼓〕

(11)《起丫环》figure_0428_0361figure_0428_0362六调 徐缓抒情

(12)锣鼓段〔过拍鼓〕

(13)《轮马鞭》散板六调轻快活泼

(14)《打棍曲》figure_0428_0363六调 活泼热烈

(15)锣鼓段〔五锤鼓〕

(16)《背张婆》figure_0428_0364六调悠悦地

(17)锣鼓段〔喝场鼓〕

(18)《尾声子》散板尺调

(19)锣鼓段〔喝场鼓〕

(20)《鼓段引子》figure_0428_0365六调慢板

③鼓段(相当于匣部分)

(1)鼓段引子figure_0428_0366、六调

(1)一折鼓段:相当于头匣,开始有鼓段帽,然后进入八拍鼓段《绕仙堂》,figure_0428_0367,尺调。

(1)清吹:《点花开》,figure_0428_0368,六调。

(2)二折鼓段:除在鼓段帽后加有换头外,与一折鼓段同。

(3)清吹:《园林好》,figure_0428_0369,六调。

(4)三折鼓段:同二折鼓段。

④《折鼓曲》(一),尺调,气氛热烈,具有过渡性质。

⑤擂鼓(垒鼓),尺调《过潼关》(或《过秦岭》、《打枣儿》)。

⑥《干鼓》,相当于僧、道两流派坐乐中的前退鼓,在本曲具有过渡性质。

⑦清吹:《正宫曲》,figure_0428_0370,尺调,抒情慢板;《雨包头》,figure_0428_0371,六调,明快活泼。虽为清吹,与第三部分鼓段一样,仍用战鼓、云锣、铰子、贡锣等打击乐器配合伴奏。

8.《翻赞》,figure_0428_0372,尺调,紧接《赶东山》,而结束全曲。

从《尺调坐乐全套》可以看出,俗派坐乐在打击乐器运用上,除开场锣鼓运用大件乐器外,清吹中亦有打击乐器伴奏。在调性上多变化,不用单一调性,如前扎子与鼓段部分,以及全曲布局方面。其他僧、道两流派在坐乐方面的某些严格程式,如前退鼓,后退鼓以及后部的慢板旋律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简略和删节,更赋予本身的独立性和个性。僧派、道派的四调垒鼓曲,曲调相同,只是在不同调的坐乐全套中相应地移调演奏。俗派的擂鼓,则有四个调的专用乐曲,即六调《粉红莲》、尺调《过潼关》、上调《过华山》、五调《过仙殿》。由于全曲旋律部分多取自民间小调和较短小的器乐曲牌,调性变化较频繁,因此,特别是近百年来受地方戏曲音乐秦腔及道情的影响,打扎子中的锣鼓段起了明显的变化,有的还加用了唢呐,演奏人数亦不限,多可达40人,气势活泼雄劲,赋予乐曲强大的生命力,其演奏形式和风格的变化更富有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深受群众欢迎。

吹打乐除了十番锣鼓,十番鼓和浙东锣鼓、西安锣鼓以外,还有潮州锣鼓、广东锣鼓柜等多个品种。

潮州锣鼓指流传在潮、汕地区的吹打乐。演奏形式有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笛套古乐等多种形式,其中大锣鼓最具有代表性。鼓的演奏吸收了拳术、剑术的各种手势,演奏中各种底鼓节奏(又称“实介”或“明介”)与各种手势动作(又称“虚介”或“暗介”)相配合,有独特的风格特点。潮州大锣鼓与当地的戏曲关系密切,著名乐曲有十八大套。如《关公过五关》、《抛网捕鱼》、《八仙庆寿》等。潮州小锣鼓和苏锣鼓主要在乐器编制上与大锣鼓有所不同。代表曲目有《画眉跳架》(小锣鼓)和《万里江山春一色》(苏锣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