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与说唱音乐有关的记载

(一)唐代以前与说唱音乐有关的记载

近年史学家提出,古代瞽者“诵诗、说书、讲史”,即为说唱艺术最早的源头。确实,盲姑弹唱,瞽叟作场,是说唱艺术沿袭至今的传统,一些古代典籍早有记载。刘向的《列女传》就记有周代瞽者诵诗的情景,是关于周室三母之一太任身怀周文王时谨守胎教的一段文字: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1]

因太任是王室后妃,怀的又是皇位继承人,守胎教就要非常严格,坐、立、寝、食、听、看都有特定限制。除此之外,夜晚还要请瞽者诵诗,诵诗恐怕要有诵唱的成分,而“道正事”则应是讲故事之类的内容。这样听瞽者唱诵诗歌,又讲述生动的故事,即以早期的说唱形式,使谨守胎教的妇人身心愉悦。太任生育的周文王倒也确实“才德过人”,是古代君王中的佼佼者。

古时从事说唱及音乐活动的瞽者常有较高的地位。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瞽者乐师怀有与巫一样的神秘感,认为他们能通神,能通过“执律”预知军事的凶吉,通过音乐测知协风的到来而预知农时,被称为知天道者。他们还对君王进行讽谏。故《国语·周语上》其中记有“天子听政”时“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朦诵”,“瞽史教诲”,“而后王斟酌焉,以行事而不悖”。看来周朝时的君王也有一个“参议院”,而这些参议员“师”、“史”、“列士”、“瞽者”并不只以政论的方式谏于君王,大都“执艺事以劝谏”,君王从听唱、听诗、听历史故事中得到政见,既得愉悦,又得明察,他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才有《墨子·耕柱篇》中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的说法。说书即说历史,也可说是后世说史之源头吧。

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作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 年)。有人认为这是说唱音乐最早的形式。清代就有文人提出《成相篇》是类似弹词、莲花落文体原始形式的看法[2]。《成相篇》的文体字句排列整齐,换韵有一定的规律,全篇分为五章,每章之首呼“成相”。如第一章的开始:

请成相,世之殃,暗愚暗愚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请布基,慎听之,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 [3]

“成相”为古代舂米时所唱的歌,荀子此篇是模仿这种劳动歌曲而作,内容是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的。《成相篇》实际上与说唱音乐的特点不尽相同,它没有叙述故事,又没有散文说白,但韵文文体上与有些说唱形式类似。

此外,还有一些说法,如说汉《乐府》中收录的《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大型叙事诗是早期的说唱;成都出土的东汉陶俑是说书俑,并认为这是东汉时期就存在说唱音乐形式的例证。但对以上说法都有争议。

上面这些资料和说法都可以作为追溯说唱音乐源头的参考,还不能作为说唱音乐正式形成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