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说唱音乐
2025年09月26日
(五)清代的说唱音乐
清中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比较繁荣。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是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沿海一带殖民地经济使得工商业畸形繁荣,交通的发达又促进了城市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因而在清末民初茶楼戏馆和书场大量出现,形成了说唱音乐空前兴盛的时期。
清代说唱音乐首先是南方弹词的发展,弹词演化成不同地区的形式并且已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苏州一带称“苏州弹词”,在苏北扬州一带称“弦词”,在宁波称“四明文书调”,广东福建称“木鱼书”。“木鱼书”又分出“南音”、“龙舟说书”、“粤讴”三个支系,在广西称作“摸鱼歌”。
与南方弹词并驾齐驱的是北方各类大鼓。清代大鼓又称鼓词,与宋代“鼓子词”不同,它们不用词调演唱。大鼓代表性的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犁花大鼓、奉调大鼓等。此外,北方还有在满族八旗子弟中盛行的“子弟书”,著名清代文人韩小窗、罗松窗等写了大量子弟书唱词,子弟书对北方许多说唱音乐形式都有一定影响。
清代其他说唱音乐形式,如各地牌子曲,各种道情,各类琴书也基本是在清代至民国初年形成并流行的,清代的说唱音乐曲种大部分保留至今。
注 释
[1].陈汝衡著:《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1987,7页。
[2].清代文人卢文炤就认为《成相篇》是弹词文学最早的形式,见《说书史话》,9页。
[3].陈汝衡著:《说书史话》,8页。
[4].陈汝衡著:《说书史话》,26页。
[5].陈汝衡著:《说书史话》,23页。
[6].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4,第一版,下册66页。
[7].陈汝衡著:《说书史话》,111页。
[8].赵景深著:《曲艺丛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第一版,5-7页。
[9].陈汝衡著:《说书史话》,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