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派地方韵
地方韵是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既与十方韵有一定渊源关系但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地区性道乐系统。如东北韵、北京韵、崂山韵、武当韵、广成韵等。下面以北京韵和东北新韵为例,介绍地方韵与十方韵的异同。
1.十方韵与北京韵比较研究
白云观的北京韵是由十方韵变化而来的具有北曲特点的地方性道教音乐体系。据调查了解,白云观至清代时期仍一直沿用十方韵,到了清末,孟永才方丈为了留住游方的道士常住观内,改用了北京韵。1983年以后,又恢复了十方韵。由于老道长相继故去,白云观的北京韵现今几乎已无人会唱。直至1987年意外地发现了曹安和先生抄录的、1944~1945年王君仅用工尺谱记录的白云观住持安世林和白全一口授的经韵26首,才使我们对北京韵有了基本的了解。
这26首经韵中,与白云观十方韵大体一致的有:〔祷神小赞〕、〔步虚韵〕、〔双吊挂〕、〔忏悔文〕(同〔中堂赞〕)、〔下水船〕、〔叹骷髅〕、〔北返魂香〕、〔白鹤飞〕;同名异曲的有:〔救苦引〕、〔三宝赞〕、〔梅花引〕、〔三信礼〕;白云观十方韵中没有的经韵有:〔幽冥韵〕、〔早茶奠〕、〔晚茶奠〕、〔穰灾〕、〔北大赞〕、〔南大赞〕、〔七宝赞〕、〔吉祥赞〕、〔走马赞〕、〔小五供〕、〔忏帽〕、〔忏尾〕、〔天地赞〕、〔对句天尊〕。
其中,北京韵〔步虚韵〕与白云观十方韵〔澄清韵〕基本相同,呈变体关系。
白云观地方韵与十方韵相比,主要不同点如下:
从音阶、旋法来看,白云观十方韵主要运用五声音阶;旋法以五声级进为主,偶尔出现的跳进往往给旋律带来某种特色,总体上具有江南音乐柔美自然的风格;除叹腔中的一些乐曲运用宫调转换外,其他乐曲中极为少见。
北京韵虽基本上也是五声音阶,偶尔也有明显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跳进明显增多。有时fa、si的使用构成暂时的“离宫”,但更多的是引“凡音入曲”和以“变宫代宫”形成大篇幅的宫调转换。
引凡音入曲的曲例,如〔北大赞〕,开始第一句由于以凡代工,使曲调在下五度宫调上进行,后半句“法筵开”才转回原宫调。
例23〔北大赞〕旋律片段

以变宫代宫形成以变宫为角而向上方五度移宫的例子,如〔南大赞〕中,第一句的前半句在原宫调的上方五度宫调系统,就是以变宫代宫的结果。从后半句“法筵开”的“筵”字才转回原宫调,刚好与上例〔北大赞〕相反。
2.十方韵与东北新韵比较研究
沈阳太清宫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道观,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太清宫原来用的是崂山韵,百余年前,有京剧演员阚氏兄弟二人,因不得志蓄发为道,创东北新韵。
据《沈阳太清宫道教音乐》所辑录的32首东北新韵乐曲(诵经调未计入)中,17首为《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所有(有些是同曲异名),还有几首虽变化较大但与十方韵仍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该《辑要》所没有的大部分为施食科仪中用的经韵。
下面以〔六句赞〕为例,看东北新韵与十方韵的渊源关系
例24东北新韵〔六句赞〕与十方韵〔小赞〕旋律比较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a.两首乐曲的旋律虽不尽相同,但唱词的位置完全相同,即与全真正韵的“当请谱”一致;b.两首乐曲的前半部分旋律差别较大,但乐曲的开头部分有明显的移调关系,后半部分基本相同,只不过〔六句赞〕在节奏上加密而已。
除了源于十方韵之外,东北新韵的旋律、节奏、调式以至衬腔、衬词等都从东北民歌、二人转等民间音乐中吸收了大量素材,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如东北新韵〔举药子〕的旋律就与二人转曲牌〔胡胡腔〕有着紧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