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剧种:评剧

(一)北方剧种:评剧

我国北方地区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新兴地方剧种有几十个,如曲剧、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龙江戏、陇剧、漫瀚剧、唐剧等。其中发展最快者,当首推评剧。

1.评剧概述

评剧在我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成员,还不足百岁。但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通俗的艺术形式、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听众。加之,正因为它的年轻,没有包袱,可以对其他剧种、其他艺术形式,广为兼收并蓄,更促进了它的发展,从而使它从一种北方乡野的地方小戏,一跃而成为全国听众最多的几个剧种之一。

评剧的发源地,是河北省东部的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市),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与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雏形被称作“蹦蹦戏”或“落子戏”,又名“评腔梆子戏”,简称“平戏”,形成年代在1910年左右。1935 年,白玉霜等在上海演出时,才正式使用“评剧”这个名称。

最早的“蹦蹦戏”小班社,以金菊花、成兆才等为首,活跃于冀东农村。1910年左右,“蹦蹦戏”班社进入唐山,成兆才等人对“蹦蹦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原有“蹦蹦”的基础上,吸收大量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完全从对口“莲花落”的表演形式中脱胎出来,创造了行当唱腔,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并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改名为“平腔梆子戏”。在评剧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莲花落”时期,代表演员是金菊花。

金菊花唱红后,因骄傲离队。成兆才把年轻演员任善峰(艺名月明珠)培养出来。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的历史阶段,评剧艺术家们在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都接受了改良新戏的影响,评剧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最初编写的就是一些时装戏剧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19年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杨三姐告状》。这一时期,史称“唐山落子”时期(男旦时期),代表人物除剧作家成兆才外,还有著名演员月明珠、金开芳、倪俊声、开花炮等。代表剧目除《杨三姐告状》外,还有《开店》、《安安送米》、《杜十娘》等。

1923年前后,评剧流传到东北,受东北地域风格影响,唱腔走向高亢、激越、泼辣、粗犷、还略带几分悲怆的“大口落子”(又称“奉天落子”)。这一时期,出现了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筱桂花、刘翠霞、白玉霜和喜彩莲等评剧的第一批女演员,其中李金顺成就最高,1928年曾以时装新戏《爱国娇》轰动哈尔滨。当时,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和筱桂花还被誉为评剧“四大名旦”,此为“奉天落子”时期。

1934年,白玉霜应邀到上海,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作,演出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为戏剧表现的需要,白玉霜在“大口落子”唱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运用“走低腔”,改变节奏型和字位排列等方法,创造了低回婉转的唱腔,称为“小口落子”,并因此而创立“白派”演唱风格。她在上海大受南方观众欢迎,曾被誉为“评剧皇后”。她的养女小白玉霜继承了她的风格。这一时期,喜彩莲、新凤霞、韩少云等一批著名评剧演员,也对评剧的发展与传播颇有贡献。

1949年以后,一方面,小白玉霜、新凤霞等评剧艺术家的《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等剧目在全国造成突破性影响;另一方面,音乐家可马、戏曲音乐家贺飞等还与评剧著名演员魏荣元等合作,创造了净行唱腔,在改革与发展男腔上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们也与新凤霞、马泰一起,为解决男女同腔同调问题做了很多努力。一个北方乡间小剧种,就这样繁荣起来,从华北、东北走向中南、西北、西南,走向全国。

2.评剧唱词特点

评剧产生在河北,所以唱词、念白基本都依普通话,也像北方的曲艺和其他戏曲剧种那样,以十三辙压韵。不同点在于,评剧因起源于活泼风趣的“蹦蹦”与“莲花落”,最先发展的是丑与彩旦行当,进入成熟期后,仍以谐趣见长,所以评剧把十三辙里那两道小辙“小言前儿辙”和“小人辰儿辙”(即儿化韵)用得又多又妙。于是,像小布衫儿、节骨眼儿、行李卷儿、大红花儿、撒欢儿、心坎儿、靠山根儿、新农村儿、不打奔儿、不沾泥儿等等大量儿化唱词与念白,便极大地丰富了评剧丑角的语言表现力,使评剧舞台上充满了轻松与诙谐。

更值得一提的是,评剧对儿化音的使用,不仅局限在丑角,以及各种角色的幽默用语上;也不局限于用小辙压韵。评剧的正旦们喜欢或者说擅长用“儿”字,不是一带而过的“小辙”,而总是专给它一个音,让这个“儿”字亮亮地从口腔里弹出来。(见例14)[1]

例14

figure_0301_0231

尤其是新凤霞,把这个“儿”字唱得最漂亮,经常弹出一串疙瘩音:(见例15)[2]

例15

figure_0301_0232

3.评剧音乐

(1)主要声腔

①正调腔

正调腔是评剧的主体声腔,它是板腔体音乐,以上下句为整个音乐结构的基础。主奏乐器板胡的定弦为sol re。它的上句多落re(也有落mi la sol si的),下句主要落do。唱词以七字句或十字句构成。每句为三逗:3+3+4或2+2+3。如:

我怎忍 吐真情 倾诉悲思。

月光 之下 立婵娟,

节奏特点是眼起板落,或称“黑”板起,“红”板落,上下句相同。以三眼板为例:

figure_0301_0233

(见例16)[3]

祥林嫂

figure_0301_0234

②反调腔

反调腔是由正调腔派生出来的,在落音上与正调相同,也是上句主要落re,下句主要落do。但是,反调的旋法与正调不同,节奏特点也有异。反调用得最多的节奏型为:

figure_0302_0235

反调腔是正调腔的下四度宫音系统,主奏乐器板胡定弦为do sol。反调腔与正调腔宫音位置不同。反调腔的曲调较有情绪波澜,fa si等装饰音用得多。

③越调腔

越调腔如没有其他定语,是指男腔,女腔越调须附“女腔”二字。

越调腔是正调腔的上方五度调——属调。定弦为solre。越调腔与正调腔的曲调基本相同,只是调高不同,如:正调为do=B,越调就是do=F,音域比正调基本上低四度音程,就此解决了过去男女同调时男角声嘶力竭的尴尬状况,使得净与老生行当能够施展他们的中低音区,得以在评剧中争取与旦行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戏曲音乐界视越调的出现为评剧声腔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男腔越调出现之后,又产生了女腔越调,后起的越调便兼有了男女腔。女腔越调在音域及常用音区上均与男腔有所不同。[4]

figure_0302_0236

女腔越调调高与男腔相同,旋律不同。

④反越调腔

受正调通过改弦变调而产生反调的影响,越调便也派生出了反越调,它是越调的下四度宫音系统。即:若越调为do=F,反越调则为do=C,主奏乐器板胡的定弦为do sol。反越调一般用于男腔,但它的曲调却是由女腔反调演变而来的。(见例17)[5]

例17

figure_0303_0237

⑤凡字调

凡字调是正调腔下方五度的关系调。“凡”字在工尺谱里的位置,相当于简谱的fa,即下五度位置,也就是说,若正调为G调的话,凡字调为C调。

凡字调仍以sol re定弦。

凡字调的产生,是我国传统音乐“借字”转调手法运用的结果。从正调腔到凡字调,在“借字”手法里,就是一种单借——“去工添凡”或“清角为宫”。

评剧音乐中,除上面所介绍的正调腔、反调腔、越调腔、反越

调腔与凡字腔这几个主体声腔外,还经常使用一些副属曲调,如:影调(皮影戏曲调)、喇叭牌子等,以及一些新创曲牌。《刘巧儿》里有一段非常受欢迎的唱段:《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就是〔喇叭牌子〕

(2)板式

①二六板

评剧的二六板是一种不可考的习惯称谓,其实,评剧各种声腔的二六板唱段都是四板腔,称二六板实在是没有道理。估计,二六板这个称谓是外来的,在北方的许多板腔体剧种里,原板是称二六板的,因此评剧的最基本板式就也被称作二六板了,尽管在评剧里实际上是二四板(上句四板,下句四板),每句都是下面这种基本节奏型:

figure_0304_0238

②垛板

“垛板”在许多板腔体声腔中都是用于扩充主体段落的附属板式,可是在评剧里,垛板不仅能够独立组成唱段,而且由于用得多,又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垛板类型。其最基本的正调垛板是:

figure_0304_0239

五字句式也是操板之一种。这种句式一般穿插在七字句、十字句中使用,它的出现,改变了上句四小节、下句四小节的结构形式,变成上句两小节、下句两小节。(见例18)[6]

例18

figure_0304_0240

楼上楼,也算垛板里的一种类型。它的特点是句子较长,通称“大尾巴句”,但又往往上下句都压韵(所谓楼上楼之意)。

③迷子(亦称“眉子”)

双名“哭迷子”。它是一种特殊的落板方式,是吸收了梆子、二黄等甩腔音调发展而成的,故又有人称它为“大甩腔”。与其他落板一样,它也依附于主体板腔。现对比普通慢板与迷子的落板差异如下:

figure_0305_0241

从上述对比中可看到,要想进到〔迷子〕,必须改变第三小节的节奏,并将后四个字扩展成三小节。

一般使用迷子落板的唱腔,多为了表现妇女的痛苦、哀怨、悲愤、恳求,因此需要用上迷子落板,以增强如泣如诉的感觉。(评剧其他板式请看板式一览表)[7]

评剧板式一览表

figure_0305_0242

续表:

figure_0306_0243

续表:

figure_0307_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