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

(三)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

明朝的南戏,在逐渐壮大、逐渐流传的过程中,受各地不同方言、不同民俗、不同音乐传统的渗透,而形成了“纷纭不类”的诸多声腔。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人称“老四大声腔”的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

1.弋阳腔

弋阳腔出自江西弋阳,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以鼓击节,人声帮和。它起源于民间秧歌的演唱方式。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最早萌生于劳动号子,后被歌舞吸收,隋唐的歌舞小戏《踏摇娘》中,就已有这种喧闹的演唱方式。弋阳腔的风格充满了乡土野趣,颇为乡村百姓欣赏。它的流传范围遍及两京、湖南、广东、福建、贵州、云南等地。

2.余姚色腔

余姚腔出自浙江余姚、慈溪一带,流行于绍兴、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及安徽的贵池、太湖等地。对余姚腔的风格特色记载很少。明末《想当然》传奇卷首,有茧宝主人《成书杂记》,谈及余姚腔:“俚词肤曲,因埸上杂白混唱,犹谓以曲代言。”也就是说,它的文词比较通俗,曲文中夹进念白,唱腔简单明快,有时近似吟诵。按这种描述来分析,余姚腔应该是趋向大众化的。

3.海盐腔

从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海盐腔在老四大声腔中,形成最早,它的萌芽期可以上溯到宋、元,明代成化年间,海盐腔(出自浙江海盐)已很流行。海盐腔多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语”,曲调柔婉细腻,“音如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近一刻。”迥然不同于弋阳腔。因此,海盐腔最得南、北各地官僚士大夫们的喜爱。明万历(公元1573~1619年)以前,它一直与弋阳腔分庭抗礼,通行于两京。从文献上看,海盐腔也是不用管弦的。

4.昆山腔

昆山腔诞生在苏州府所属的昆山、太仓一带,起源于当地民间曲词,相对四大声腔的前三个,它是后起之秀。它在流传之初,就以“流丽悠远”高于弋阳、海盐、余姚,它在风格上与海盐有相似之处,都是“体局静如,以拍为之节”。昆山腔最不同于南曲其他声腔的特点,是开始使用管弦伴奏(“今昆山以笛、管、笙、琶按节而唱南曲者……亦吴俗敏妙之事”[1],确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这四大声腔中,海盐腔与昆山腔以其高雅、婉丽颇得士大夫阶层的青睐;余姚腔与弋阳腔则以其通俗与乡土气而深得广大百姓的喜好。以后,昆山腔经过改革逐渐崛起,弋阳腔也占领了广阔的民间,余姚、海盐逐渐没有了踪迹。

昆腔自明中叶以后,逐渐成为剧坛霸主,有上层观众的扶持,被公认为是戏曲正声。弋阳腔则继续在民间广拓它的领地,逐渐演化为丰富的高腔声腔系统。

昆弋之争是戏曲界雅俗之争的代表,在清代转化为“花雅之争”,“花部”与“雅部”的概念出现于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 年),《扬州画舫录》云:“两准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曰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2]。”

这里的“乱弹”,是昆腔以外所有戏曲剧种的统称。花部的主力是梆子腔与皮黄腔,以及从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崇雅抑花”是朝廷上流社会一贯的政策,但富有生机的花部绝不示弱,终于在清嘉庆道光(公元1796~1850年)年间,在全国形成由昆腔、高腔、皮黄腔、梆子腔(人称新四大声腔)并峙的局面,其中花部占了三个。

注 释

[1].徐渭《南词叙录》。

[2].李斗《扬州画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