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戏曲萌芽期的音乐

(一)唐以前戏曲萌芽期的音乐

史家们谈到戏曲以及戏曲音乐的起源,常常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

我们的祖先,与人类的其他群体一样,在以各种方式力求生存、繁衍的过程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歌舞,便是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当然,原始歌舞在产生之初,是全民性的群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化出专事歌舞的一批人——“巫”(女性)与“觋”(男性)等。——从事歌舞祭祀、酬神,再以后,才出现了专事娱人而不是娱神的“优”。

远古时期的歌舞综合性很强,可以说,集诗、歌、舞为一体。即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于先秦时期的歌舞、乐舞,古文献略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所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唐尧时代的《大咸》、虞舜时代的《大磬》、夏禹时代的《大夏》、商汤时代的《大濩》、周代的《大武》,这些颂扬统治者文治武功的大型乐舞,也都能在文献上得窥一斑。沿着这一轨迹,古代中国与诗歌融合在一起的歌舞、乐舞,到唐朝的宫廷大曲已发展到相当繁荣壮观的程度。文学家白居易的诗句“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正是一幅炫目的生动写照。

与此同时,从歌舞中脱胎而出的戏剧,也同时缓慢地发展着。从早期的俳优(古时优人分“倡优”与“俳优”两种,前者以表演歌舞为主,后者以打诨逗乐为主)化装表演,到汉魏时期“百戏”中故事成分的增加。以至到了唐代,一些歌舞中大量加入戏剧成分,而逐渐演变成歌舞戏,其中《代面》与《拨头》两种歌舞戏都传入日本,并部分地存活在当今的日本雅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