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与河南坠子

(二)道情与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一个在历史渊源上与道情有关的曲种,后又发展成类似大鼓的形式。道情在说唱音乐中占有重要的成分,所以在这一节里先将道情作一个介绍。

1.道情

道情是与中国自己民族的宗教道教有关的说唱品种。宗教常常通过讲唱来宣扬教义,中国的佛教也是这样。按元代燕南芝庵所作《唱论》中讲:“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因道家尚唱情所以称道士所唱者为“道情”吧。《洞玄经》中记有“道有无情渡有情”之意。而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却称,因道家所唱大气磅礴,有乐道徜徉之情,故得名。书中写道:“道家所唱,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弘,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名道情。”

道情的起源为道士所唱的调子是不为错的。道教始建于汉代,由四川鹤鸣山张道陵所创,至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有嵩山道士寇谦之制《云中音诵》道曲中有步虚声,传至后世成为宫观中的斋醮法事音乐。唐代玄宗首创《九真》、《承天》道曲是御用的宫延道乐。而道情则为道士募化时所唱的,是流于民间的俗曲。唐代《续仙传》中有关于八仙之一蓝采和持拍板唱《踏踏歌》的记载。宋代出现了渔鼓作为伴奏乐器,又被称作鼓子词,如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有:“后苑小厮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宋高宗)云:‘此是张伦所撰鼓子词’。”真正叙述道教故事的道情到明代才开始盛行。如讲唱韩湘子故事的《雪拥蓝关》,讲得是韩湘子之叔韩愈,因为拥护儒教反对外来的佛教,而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他在放逐的长途跋涉中赋诗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道情故事将此敷衍为:韩愈单骑行至蓝关,正值严冬,风雪交加,道路拥塞,马不能前。这时已修道成仙的韩湘子出现,将韩愈度去,超生仙界。另外一道情名篇《庄子叹骷髅》,叙述庄子在荒郊见一骷髅,发怜悯之心将其救活,骷髅原名武贵,复生后反遭人诬陷,并无生趣,庄子又用法术使其现原形。此篇为明末清初丁耀元在《续金瓶梅》第四十六回中所描写的,figure_0192_0145道士说唱的道情。明末还有刊本《庄子叹骷髅南北词曲》,此曲后广行民间,甚至衍生为民间器乐曲。

清代道情更为兴盛,有些不得志的文人也拟作道情,抒发自己遁世避俗的愿望。如明末清初曾组织抗清斗争的王夫之(又名王船山)晚年就曾作过《愚鼓词》二十七首(即渔鼓词),自言“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清代曾作《乐府传声》的徐大椿,也作过《洄溪道情》,自序说“半为警世之谈,半为闲游之乐。”最有影响的文人道情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著名文人郑板桥的道情。

郑板桥名郑鹍,江苏兴化人。他仕途不顺,一生坎坷,然而他的诗、书、画有“三绝之称”。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的品格也在民间享有盛誉。他曾自著道情十首,至今还在民间广为传唱。这十首道情皆用〔耍孩儿〕曲调,曲词前有诗句和散白。写道: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耍孩儿〕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回头月上东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
依次十段唱完,尾声道:“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板桥道情读来朗朗上口,唱来悦耳动听,一派飘逸潇洒,超然世外之情,深得人们喜爱。后世有些曲种中还把板桥道情作为专用曲牌。

因为道情演唱时都自击渔鼓、简板,所以这类曲种有的称道情,有的称渔鼓。如山西晋南道情、内蒙道情、江西道情、浙江道情、义乌道情、金华道情、青海道情、宁夏道情、陇东道情、河南渔鼓坠、湖南湘西渔鼓、山东渔鼓、湖北渔鼓、广西渔鼓、桂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还发展成了戏曲,成为道情剧,如山西晋北道情剧、晋西道情剧、陕北道情剧以及皮影戏如商洛道情、关中道情等等。有人作过调查,认为全国流传着九十种道情,其中作为单曲流行的四种,作为说唱曲种七十种,戏曲剧种十三种,皮影戏三种。遍及全国二十个省,可谓一个庞大兴旺的家族了。

道情演唱的曲目有一大部分是宣扬出世避俗清静无为的道教故事,如湘子出家,韩湘子上寿,韩湘子回府、三度林英、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吕洞宾戏牡丹、四姐下凡;此外还有民间传说故事,如吕蒙正赶斋、张廷秀赶考、梁山伯与祝英台、兰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等,以及历史故事:三国、水浒、大八义、小八义、大英烈、小英烈、薛礼征东、薛礼征西、包公案、刘公案等。演唱的曲词,有的为诗赞体唱词,有的为曲牌体,也常吸收些流行的民歌小调。

2.河南坠子的形成

河南坠子是道情与民间曲种合流产生的曲种,有着不同于一般道情曲种发展的规律。

关于河南坠子的起源在艺人中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在天津作过考查,记录了天津唱坠子艺人陈广发关于坠子来源的说法:坠子起初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的是道情歌儿,传道家衣钵,后来道士因生活困难出外游唱。清朝道光末年,某道士路遇两个盲人,他们唱莺歌柳曲调,一个弹小三弦,一个边打铜钹边唱,于是三人很要好,就合在一起唱,效果很好。唱久了三弦的子弦断了(最细的一根),唱道情的渔鼓皮也划破了,这两种乐器在乡间又无处购买,于是他们便试用马尾做弓子,拉着小三弦剩下的两根弦,觉得也很好听,又斟酌调门唱得很悠扬。后来在某地正月赶庙会时,有个名叫高来福的演唱这种形式,生意很好,但没有名称,遂起名叫坠子。因三弦有老、中、子三根弦,子弦断了故称“坠子”。河南坠子艺人、坠琴演奏家李炎成也讲过,清代河南有唱道情的艺人,还有唱小三弦的人,唱小三弦的是自弹自唱,后来小三弦的皮破了在农村不能配,就改成桐木板,因桐木板弹不响了,艺人就摘根细柳木棍安上马尾做成了弓子制成了坠琴,用弓子拉就只用两根弦,但是坠琴至今还留着三个弦轴的位置。传说后来唱道情的与唱小三弦的相遇了,各人都感到自己的演唱单调吃力,于是二人协作一拉一唱,唱的人击渔鼓,所以这种形式叫渔鼓坠,简称坠子。在河南还传说有个童养媳叫英哥,能歌善唱,因在婆家受虐待,逃出家门流落街头,她在沿街乞讨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编成了歌,唱给路人听,声调悲切婉转,被人称做莺歌柳,后来被唱坠子的艺人吸收,形成了现在的坠子。

综上几种传说,说明河南坠子是道情与河南的一些民间音乐品种三弦书、莺歌柳结合而成的,它比一般的渔鼓道情不仅曲调动听,而且是建立在河南方言的基础上的,富有鲜明的河南地方色彩,在河南有很深的群众基础。

河南坠子形成之初,曲调比较简单,后来不断吸收各种民间音调而得到发展。坠子开始只有男艺人,后来有了女艺人。如著名艺人乔清秀原来是唱梨花大鼓的,她巧妙地将梨花大鼓和河南地方小曲糅合在坠子里。还有刘银凤等艺人引入了马头调,李瑞臣等引入河南梆子。由于河南坠子能兼收并蓄,使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曲种,并流传到外省,成为北方地区主要说唱音乐曲种之一。

河南坠子由于发展变化的幅度很大,与原来的道情形式已相去甚远,后来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采用子弟书[1]唱词,使之成为与诸种大鼓相似的鼓书类曲种。

3.演出形式

坠琴演出时,在开唱前常有“闹台”,即所有的伴奏乐器一齐演奏的器乐曲,气氛热烈活泼。“闹台”是独立的器乐曲,相当于戏曲的开台锣鼓,以吸引观众。闹台以后先拉大过板后拉小过板然后接唱。

河南坠子演唱时演员手执檀木简板击节,伴奏乐器以坠琴为主,坠琴在民族乐器中是很独特的,它以桐木板为面,有两根弦用马尾拉奏,奏起来有嗡嗡的声音。坠琴能灵活地上下滑奏,它的发音明暗兼备,富于变化,能模仿人声,原来只是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近年来发展成为独奏乐器。除坠琴外,坠子的伴奏还有四胡、铙钹、脚蹬梆。

4.河南坠子的流派

河南坠子 有按其形成及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东路、北路等,但以著名艺人为代表的坠子的流派比较发展,主要有乔清秀、乔利元的乔派,董桂枝的董派和程玉兰的程派,这三派在当时有“坠子三老”之称。

乔派代表乔清秀是最负盛名的,她善唱俏口,常用加垛加衬手法,演唱风格轻快灵巧,乔清秀过去在坠子界有“盖河南”之称。她在抗战时期去世,今留有一些短段的唱片如《凤仪亭》、《宝钗扑蝶》、《马前泼水》、《双锁山》等。

另一有代表性的流派是董派,董派唱腔比较质朴,曲调比较平直简单。董桂枝本人虽为女性演员,但嗓音宽厚,善抒悲壮之情。她继承了河南坠子的悲调,常使用“大含韵”的哭腔,运腔感情真切,能引人落泪。董桂枝擅长唱的段子有《俞伯牙弹琴》、《兰桥会》等。

程派善唱“小黑驴”这种有特殊演唱技巧的段子,其中有别致的唱词,艺人称之为“巧词”,巧妙而诙谐。在唱段中运用大段类似垛句的巧词,使程玉兰创造的流派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

5.河南坠子的唱腔

(1)起腔、平腔、落腔

这是河南坠子的基本腔,各自有特定的结构功能。

起腔:唱腔开头,4-8句。唱词常为引序或概括全段内容,类似大鼓的“诗篇”。唱腔旋律相对要丰富些,乐句上句落do或re,下句落sol。如乔清秀唱《凤仪亭》中的起腔(见曲谱集)。

平腔:唱腔的主要部分,念诵式的旋律,上下句结构。落音较灵活,如董派平腔似叠句结构,几句皆落do,在一个小段落的最后一个下句才落sol。如曲谱《俞伯牙摔琴》中的平腔。乔派又有“俏口”式的平腔,如《凤仪亭》中的平腔(见曲谱集)。

落腔:唱段结束部和起腔呼应,常以一对上下句落徵音结束。董派落腔较简单质朴如《俞伯牙摔琴》中的落腔(见曲谱集)。

乔派落腔比较华丽,如《凤仪亭》中的落腔。

(2)快扎板

一般用在唱段最后,又称为收板,速度越唱越快,常由一板一眼变为有板无眼,曲调简化到近于朗诵,以节奏速度的变化推向唱段的高潮结束。

(3)含韵

河南坠子除以上两种基本唱腔外的一种比较重要的腔,叫含韵。含韵是悲腔,属有特定表现功能的唱句,用在悲叹哀伤的地方,也有人称它为叹韵。含韵一般只有两句,后面有长拖腔。如《俞伯牙摔琴》中的含韵。

含韵可插在平腔当中,含韵后接过门再接平腔,也可以用含韵作段落结束。含韵根据腔幅长短分大含韵和小含韵。大含韵不但腔长而且旋律起伏大。《俞伯牙摔琴》中的即为大含韵。含韵的拖腔长音中由简板击节,拍子数目无定,似紧打慢唱的形式,很富于表现力。

除以上几种唱腔外,河南坠子还有些特殊的唱腔,有人称之为“牌子”,其实这些唱腔并非真正的曲牌,而是一些有创造性的艺人运用的特殊唱句,常用加衬、加垛的手法,唱出巧妙诙谐的曲调,如程玉兰程派唱腔中的“五字嵌”、“十字韵。”前者是指以五字句唱词构成的段落,如传统段子《独占花魁》中就有一段。五字嵌一般也是插在平腔中,接五字嵌时,转入上五度调,接平腔时再转回调。十字韵也是在特殊唱段中用的,如“十个月”、“倒十月”等,有民歌小调色彩。

综上所述,河南坠子唱腔是以念诵性的平腔为基础的,由速度节拍变化形成平腔到快札板的不同板别,使河南坠子的音乐具有板式变化因素,但未形成成熟的板式变化体结构。河南坠子唱腔还有一些具有特殊表现功能的唱句。河南坠子音乐在结构上板式变化虽不如有些大鼓类典型,但由于它吸收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唱腔表现力丰富,流派发展成熟,所以也属于较成熟的鼓书类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