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金钱板

(一)四川金钱板

四川金钱板与各地快板、快书类似,基本是念诵式的,但比一般快板、快书音乐性稍强,它的唱腔呈半说半唱,腔调与四川方言紧密结合。四川金钱板唱词为整齐句式,以七字句为主。是鼓书类中较初级形式的曲种。

1.四川金钱板的形成

四川金钱板以伴奏乐器得名,演唱者用三块竹板中嵌铜钱的金钱板击节,并无其他丝弦乐伴奏。清朝末年已在四川流行。

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介绍,早期的唱腔称“老调”,是四川方言稍加升华形成的念诵式腔调。后经艺人加工衍变成唱说并重的“流水腔”。清末至民国初年有些文人出身又熟悉川剧的演唱者,吸收了川剧高腔中的一些唱腔,又规范了金钱板的节奏和速度变化,使之形成了几种板式,才使这一曲种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成为四川省一个很有特色又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曲种。

2.唱腔

作为鼓书类曲种应无曲牌,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却明明写着“金钱板唱腔有〔红衲袄〕、〔富贵花〕等八支基本曲牌。”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成熟的鼓书类曲种,如苏州弹词也吸收歌唱性强的曲调作为“附加曲牌”,而金钱板却并非如此。仔细分析金钱板的曲牌以及纵观该曲种的全部唱腔就会看到,它还是基本属于鼓书类。其唱腔特点如下。

(1)金钱板曲牌的唱词皆为两句体的整齐句式。如〔红衲袄〕唱词:

北宋徽宗乱朝纲,
梁山有个忠义堂。
梁山一百单八将,
一个更比一个强
头一把交椅晁盖掌,
脱袍让位数宋江。
醉打山门鲁和尚,
林冲棍棒比人强。
(选自《武松传》)

〔富贵花〕唱词:

初八十八二十八,
打打扮扮回娘家。
左手提只肥母鸡,
右手抱个老南瓜。
天上在下毛毛雨,
地下踩到硬头滑。
(选自《回娘家》)

(2)金钱板的唱腔为规整的上下句结构。见下面谱例:

例17.〔红衲袄〕

figure_0191_0144

(3)金钱板唱腔有一字、二流、三板、散板等几种板式。是鼓书类典型结构形式。

从以上三特点来看,四川金钱板是鼓书类初级形式。

3.欣赏分析曲目《秀才过沟》

这一新编四川金钱板唱段是1958年中央乐团萧铭炎、邵敬贤根据成都曲艺团邹忠新演唱的同名唱段改编的,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笑话。新改编的唱段基本体现了传统四川金钱板风格,虽然加上了手风琴伴奏,又采用多声部男声小合唱形式,但旋律仍是四川方言略加升华,充分表现出鼓书类腔词关系的特点。

例《秀才过沟》(见曲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