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钟鼓乐队与古琴音乐
1.曾侯乙墓中的钟鼓乐队
钟鼓乐队,在史书上一般称作“钟鼓之乐”,是以编钟、编磬与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它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当时在乐器制作上趋于精美豪华,规模越来越大。据《吕氏春秋·侈乐》载:“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倜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2]。”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钟鼓乐队便是典型的实例。
曾侯乙,是战国初期曾国(今湖北随县,枣阳一带)名叫“乙”的侯君。在他的墓中有大量的陪葬侍妾和随葬品,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124件乐器。这些乐器是:琴2件;瑟12件;笙5件;箎两件;排箫两件;建鼓、有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各1具;编钟64件(钮钟19件,甬钟45件),另有楚惠王赠送的镛钟1件;编磬32枚。这些乐器构成了一个庞大完整的钟鼓乐队。
早在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套。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并有很大发展。其中编钟64件,镛钟1件。分三组排列,总音域达五个八度。编钟呈椭圆形,大部分编钟一钟可发两音,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奏出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乐曲,其音律与C大调音阶同音列。演奏时用丁字形木槌敲击,低层大甬钟用一木棒撞击。各种还铸有铭文2800余字,记载了各地域中的音律问题。
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是编磬。从曾侯乙墓磬体上镂刻的编号与乐律铭文来看,全架编磬应有41枚,分上下两层悬挂。每磬发一音,构成三个八度以上的半音排列。
在这个乐队中,建鼓是一件重要的打击乐器。由一名乐工双手各持一木制鼓槌敲击。在乐队中控制节奏,起指挥作用。
另外,还有一些丝竹乐器,如:箎、笙、瑟、排箫等。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之际,就已有了如此规模庞大,声部齐全的钟鼓乐队,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这套编钟的铸成,表明了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和音律科学达到的高度。
2.古琴音乐
琴是我国历史久远的一件弹弦乐器。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如《诗经·甫田》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3]。”《诗经·关雎》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4]。”先秦时期,古琴的演奏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阶层中流传,秦以后逐渐兴于民间。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琴曲两种。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如《诗经》41首,当时就是用琴、瑟伴奏的。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5首,《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5]。当时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水仙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