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少数民族的说唱,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汉族的说唱艺术具有表现市民文化的民俗学特点,而很多少数民族的说唱却有着珍贵的民族学价值。当然也有的与汉族的相似,甚至有着密切联系。了解少数民族的说唱形式,能对说唱艺术这一民间文化品种的总体特质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在中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中,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半以上的民族有说唱这种艺术形式。
东北的少数民族中,蒙族的“好来宝”和“乌力格尔”都是具有蒙族人民英武强悍的民族气质的艺术形式。“好来宝”的意思是“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该曲种大约有200年历史,常表现英雄赞歌、将士征战及思乡等内容。“乌力格尔”即蒙语说书,相传起于宋元时期,有纯以散文进述的,也有以唱为主和说唱结合的几种形式。常讲唱英雄史诗,如《江格尔》、《格斯尔的故事》,也演说汉族长篇书目,如《三国》、《水浒》、《西游记》等。“好来宝”和“乌力格尔”都是在蒙族人民中间深有影响的曲种东北满族有些说唱曲种已与汉族交融,如八角鼓和清音子弟书,本为满族八旗子弟所创,后与汉族难解难分了,在东北满族聚居区的太平鼓,还保留某些原有的满族说唱艺术的特点。这种说唱形式与原始宗教萨满教有关,由用于驱邪、消灾除病、祭祀、喜庆等歌舞形式发展而来,传给汉人的称“民香”,保留在满族的称“旗香”。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说唱艺术的形式有以鼓、伽倻琴或奚琴伴奏的“判俏里”,书目有为朝鲜族深爱的《春香传》、《沈清歌》,还有类似汉族数来宝形式的“鼓打铃”。居住在我国最北方,仅有一千多人口的赫哲族也有自己的说唱形式,该族人都以渔猎为生,在渔猎归来时要在悠闲的晚间说唱“依玛堪”,重温昔日部落战争中的英雄业绩。达斡尔族生活在内蒙、黑龙江以至新疆的广大北方地区。“乌钦”是该民族一种表现丰富的说唱形式,其中小曲小段可说唱小型寓言故事;长篇叙事可说唱优美的民间传说,而由满、蒙、汉文翻译过来的故事也可做长篇乌钦讲唱。如《三国》故事。
西北少数民族中,居住着人口众多的维吾尔族,以能歌善舞享誉中外,相对来说其说唱曲种不多,主要有历史悠久的“达斯坦”,它是用大型歌舞套曲“木卡姆”中的曲调清唱,演唱者自弹热瓦甫、都塔尔等乐器伴奏,能唱长篇英雄史诗或歌颂爱情的故事。“苛夏克”也是维吾尔族的说唱艺术,用热瓦甫伴奏,演唱篇幅较小,常由表演者即兴编词,在街头演唱时还有时与杂技艺人合作,甚至穿山羊皮作训兽表演。锡伯族居住在新疆北部,是二百年以前由东北松花江一带迁到这里的,还有一部分散居在东北、内蒙一带,锡伯族的“念说”是流行在新疆锡伯人聚居区的说唱形式。每逢年节民间艺人就被邀请来在庭院炕头讲唱本族的民间传说故事,如《乌鸦》、《秃孩子》等。也说唱汉族的演义小说,如《三国》、《水浒》、《封神演义》等。柯尔克孜族的长篇英雄史诗讲唱《玛纳斯》,主要描述了英雄玛纳斯和他的七代子孙,联合柯族人民反抗异族奴役的斗争。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由阿肯(对艺人歌手或诗人的称呼)弹唱古老的叙事诗、故事、谚语等。此外这一地区还有撒拉族的“巴西古溜溜”和回族的“宴席曲”等少数民族说唱艺术。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一带,是少数民族十分集中的地方,这一地区属农耕文化,许多民族都有着各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彝族人口约有500多万人,说唱形式较丰富。其中,“阿苏巴底”是从对歌式的“盘歌”发展成的,讲唱的是一个名叫阿苏巴底的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贫苦的青年男女无钱不能成亲,只好双双逃离家乡历尽磨难的故事。彝族“四弦弹唱”是流行于云南彝族聚居区的说唱形式,在年节祭祀、婚嫁喜庆、丰收等场合演唱民族历史、英雄故事及传授生产知识等。“甲苏”是舞语唱书的意思。这一说唱艺术形式历史悠久,讲唱者多为懂彝文的“毕摩”,也称贝马(即有地位的歌师),是在民俗活动的场合讲唱万物起源、民族历史及爱情故事的形式。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大理地区,在宋朝时曾建大理国,与汉族有着密切的交往,语言、诗书、礼仪等都受到汉族的影响,白族说唱“大本曲”就采用白语为主加汉语唱词,唱腔十分丰富,分南腔、北腔,分别有“九板十八调”、“九板十三腔”之称。讲唱白族民间故事如《火烧松明楼》、《白王的故事》等。哈尼族的“哈巴”是流行于云南省南部哈尼族地区的说唱形式,“哈巴”即歌的意思,是在年节、婚丧、起房建屋等场合,在餐桌前坐唱的形式,说唱《开天辟地》、《飞禽走兽》、《杀鱼取种》等故事。傣族“赞哈”是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说唱形式。“赞哈”即歌的意思,以傣族吹奏乐器“筚”伴奏。著名爱情故事《召树屯》等是“赞哈”的名篇。苗族在西南地区人口仅次于彝族,有五百多万。苗族“果哈”是流行于广西和黔东南的苗族地区的说唱形式,因伴奏乐器“果哈”(瓢一样的乐器)而得名,表演者自拉自唱,讲述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苗族还有一种说唱,称“嘎百福”,以说为主,常有讽刺包办婚姻,歌颂纯洁爱情的内容。流行于黔南的“布依族弹唱”又称“万播笛”(吹打歌唱的意思),唱本内容有关于宇宙形成的神话传说,有人类斗洪水猛兽等传说及民俗故事。侗族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以及湖南省内,侗族琵琶歌的唱词受汉族律诗影响讲究韵律、平仄、押尾韵也押腰韵。演唱叙事长歌时先朗诵一段歌词,接唱一段“开堂歌”,也叫“献经歌”,敬请历代歌祖到堂前,再正式唱故事。还有流行贵州的“嘎锦”,也是歌师自弹自唱的说唱侗族传说故事的形式。
壮族是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约1300多万人。居住在广西、广东和云南。流行在广西的“末伦”是用壮语演唱的一种坐唱形式,由原来的巫婆调演变而来,唱词押腰韵,多演唱壮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峰鼓”是另一种流行在广西壮族的说唱形式,讲唱时用峰鼓(中间细两头粗)等打击乐伴奏,并有简单舞蹈动作,唱腔曲调丰富。传统曲目有《盘古王》、《莫一大王》等,还有汉族故事。此外壮族还有以驱灾祷神的内容为主并与师公戏有一定关系的“唱师”,有身背纸糊麒麟手撑黄罗伞说唱的“麒麟调”及男演员坐唱用壮语讲唱汉族故事的“堂煌调”。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六个省,人口 140多万。瑶族的说唱形式“铃鼓”,是人们喜庆时在宴席上表演的一种说唱,称“土别”,指劝酒时即兴编唱的笑话和故事。表演时边说、边唱、边舞,旁坐者打铜鼓助兴并帮腔。瑶族还有唱书《盘王歌》,是在瑶族盘王的节日里演唱盘王的故事。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四川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藏族的著名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是震惊中外的巨著,篇幅极其浩瀚,都是民间艺人以说唱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说唱格萨尔王的艺人,藏语叫“仲克”,演唱时头戴四方八角、插有13种鸟毛的帽子,有的还边说边唱边舞彩箭,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藏族的另一种说唱称“喇嘛玛尼”。原意为“僧人念经”,但演变成为说唱艺术的表演形式并不念经,而是悬挂一张绘有讲唱故事内容的画轴,演唱者用一细木棍指点画面,边指边唱,酷似唐代的变文讲唱。究其来历,一说是唐朝派人西藏的宣扬佛教的高僧,用“变相”(即佛经故事图画)和“变文”讲唱佛经故事时流传下来的;一说是15世纪白教高僧东结布所创,由佛教信徒演唱以募化修建铁索桥资金。喇嘛玛尼后来演唱的已不完全是僧人,而是民间艺人和散居的喇嘛。演唱曲目也以藏族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了。藏族还有一种说唱形式称“折嘎”,是藏族流浪艺人挨门乞讨时所唱的吉祥词,有时以风趣幽默的表演求得施舍。
少数民族中还有一些类似说唱的形式,如广西省佤族的“牛腿琴说唱”、云南阿昌族的“使春牛”,湖南省内土家族的“摆手歌”、“冬冬盔”及居住在内蒙东北一带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