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器乐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器乐

随着音乐理论、乐器制作和演奏方法的进展,宋以后民族器乐出现了新的局面。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1.器乐独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古琴音乐与琵琶音乐的发展上。宋代古琴音乐已经形成了浙派和江派不同演奏形式和风格特点,特别是以郭沔为代表的浙派在古琴演奏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浙派注重古琴的独奏艺术,演奏指法复杂,发音要求“微、妙、圆、通”,并称其为“希声”。郭沔创作的《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等乐曲,至今仍为古琴的优秀代表作品;江派以注重琴歌的伴奏艺术为特点,琴曲较单纯,多一字一音,称其为“对音”。代表曲目有姜白石的《古怨》以及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记载的《黄莺吟》等。明、清琴学的崛起和演奏上“多腔走手”的发展,使古琴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关于琵琶艺术的发展,元以后,又出现了《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等著名琵琶曲以及汤应曾、张雄、李近楼等著名琵琶演奏家。展示了琵琶演奏艺术的又一个新的高峰。《海青拿天鹅》描写了海青(一种雕)觅寻、追捕天鹅的生动情景,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人民的狩猎生活。《十面埋伏》表现了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战,项羽与刘邦在垓下决战时的激烈搏斗和悲壮情景。两曲均属琵琶武套,多用大幅度推挽、扫拂等技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明、清时期,琵琶分南、北两大派系在民间发展。清中叶以后,在南方又形成了无锡、平湖、浦东、崇明等多种派别,除上述两首著名的琵琶乐曲外,《夕阳箫鼓》、《月儿高》、《汉宫秋月》、《霸王卸甲》、《平沙落雁》、《将军令》、《阳春古曲》、《龙船》等亦在民间广泛流传。

2.民间乐种的兴起与宗教音乐的传承

宋以后,各地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兴起,使中国民间器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研究和继承的民族民间器乐的主要内容。古长安是唐朝的首府,不仅宫廷音乐活动于此,同时还流行着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如在西安一带兴起的鼓乐,宋以后逐渐兴盛,到了明清,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人们庆丰收、举行各种乡会、庙会时所必需应用的主要音乐形式。明、清时期,与民俗活动密切相联的各种器乐演奏形式,类别繁多,遍布全国。如北方的弦索乐;南方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丝竹乐;河北、吉林、辽宁、陕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鼓吹乐;陕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吹打乐等等。

与民间器乐合奏发展的同时,宗教音乐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流传于北京东城、南城十余座寺院的中国佛教京音乐是其典型的一例,其中尤以东城智化寺(建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的京音乐最为突出。京音乐中管乐演奏所用曲牌有一百多首,法器谱亦存有一百多首曲牌。从曲牌名称分析,乐曲主要源自唐、宋词牌和元、明时期的南北曲。此外,明、清时期,重要的宗教音乐还有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等寺院中传承的佛教音乐,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苏州玄妙观、北京白云观等道观中传承的道教音乐等等。

这一历史时期独奏音乐的发展,民间乐种的兴起与宗教音乐的传承,构成了中国传统器乐大厦的基本框架。

3.乐器的繁荣

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的《梦溪笔谈·乐律》有诗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13]。”又见:“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始为‘一弦嵇琴格’[14]。”以上记载可知唐代的奚琴在宋代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竹片轧弦演变为马尾弓擦奏,而且教坊伶人徐衍已经掌握了多把位的演奏技巧。见于记载的乐器还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葫芦琴、渤海琴、三弦、火不思、二弦、四胡、京胡、板胡、丹布尔、基他尔、喇巴卜、提琴、哈尔扎克、洋琴、云敖等50多种。

元、明时,由波斯一带传入的洋琴和唢呐,开始在沿海一带及中原流传,沿至今日,仍被广泛的应用,成了我国颇有特色的民族乐器。特别是唢呐,在许多民间音乐形式中担任主奏,使鼓吹乐的演奏形式又一次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4.音乐理论与乐谱

这一时期,在过去对音乐美学、律学、乐学理论等方面的探讨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明代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朱载堉(公元1536~约1610年),用等比数列作为平均律的计算原理,首创“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并著有《乐律全书》(公元1584~1606年)、《律吕正论》(公元1610年后)等著作。在演奏艺术方面明代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15],是一篇探讨古琴表演理论的美学著作。书中提出古琴演奏中的二十四项美的准则,称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并从实际演奏经验入手,详细解释了二十四况的含义。《溪山琴况》集前人琴论之大成,同《乐记》、《声无哀乐论》一起,代表了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除音乐理论外,由于印刷术的进步,明清时期大量乐谱被刊行。著名的乐谱有: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公元1425年)、胡文焕撰辑的《文会堂琴谱》(公元1596年)、严澂撰辑的《松弦馆琴谱》(公元1614年),徐上瀛撰订的《大还阁琴谱》(公元1673 年)、清徐常遇撰辑的《澄鉴堂琴谱》(公元1686年)、徐祺撰辑的《五知斋琴谱》(公元1722年)、一素子传《琵琶谱》(公元1762 年)、吴灴撰辑的《自远堂琴谱》(公元1802年)、华秋苹编辑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公元1819年)、李芳园编辑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公元1895年)等。

注 释

[1].左丘明撰左传》,载《春秋左传集解》本,第2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7,702页。

[2].吉联抗译注:《吕氏春秋音乐文字译注》,上海文艺出版社,第1版,1963,6页。

[3].《毛诗正义·小雅》,载《十三经注疏》本,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1版,1980,474 页。

[4].《毛诗正义·周南》,载《十三经注疏》本,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第1版,1980,274页。

[5].《列子·汤问》,载《四部备要》史部,卷29,上海中华书局据武英殿本校刊,7 页。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卷16,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汲古阁刊本,174页。

[7].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卷29,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1975,7页。

[8].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志》卷23,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1974,14页。

[9].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中所载,这7种乐队组合形式,所用乐器与《隋书·音乐志》略有不同。

[10].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第1版,1959,50页。曰:“贞元中有康昆仑称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移两市祈雨。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西街无以敌也,遂请昆仑登彩楼,弹一曲新翻羽调《绿腰》。其街西亦建一楼,东市大诮之。及昆仑度曲,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先云:‘我亦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及下拨,声如雷,其妙绝入神。昆仑即惊骇,乃拜请为师。女郎遂更衣出见,乃僧也”。

[11].宋·陈旸:《乐书》卷128,广州菊坡精舍版,1876年刻本,2页。

[12].宋·陈旸:《乐书》卷184,广州菊坡精舍版,1876年刻本,4页。

[13].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载《新校正梦溪笔谈》本(胡道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1957,60页。

[14].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载《新校正梦溪笔谈》本(胡道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1957,295页。

[15].明·徐上瀛撰订的《大还阁琴谱》(1614),载《琴曲集成》本,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310-3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