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山歌和酒歌

(五)藏族的山歌和酒歌

1.民族概况

藏族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是一个以农业和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藏族人民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力十分低下,耕作粗放,产量很低。但与此对比鲜明的是,藏族有非常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早在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传世,在哲学、医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藏族也有着非常丰富的遗产。

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区。卫藏方言区包括除昌都地区以外的西藏全境,康方言区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和四川西部,安多方言区包括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和青海西部、北部。

藏族全民信仰佛教,男女名字多取自佛经。

2.民歌的类别

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等几类。风俗歌中,又有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几种。

山歌藏语称“哩鲁”,是在山野间自由歌唱的歌曲,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句幅较长,旋律起伏大,悠长高亢,极富高原特色。其结构多为上下句式,常使用羽、徵、宫、角五声或六声调式。再加上藏族民歌中特有的颤音装饰,歌唱起来曲调在空中回荡,就像在山谷间盘旋的鹰。例如《阿咪哟》。

酒歌在藏语中叫做“昌鲁”,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可以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酒歌是西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每逢传统节日、亲友团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按照古老的习俗,以辈分大小为序,从右至左围坐在藏式方桌旁。斟酒人一般由妇女担当,按人们年龄的大小轮流给每个人斟酒,并载歌载舞。饮酒人则必须按照敬酒者的歌声和词意在一定的时候依次完成接酒杯、用无名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

酒歌的曲目丰富,内容包括祝福、祈祷、庆贺、喜庆、诙谐或爱情等。曲调清新流畅,情绪自然洒脱,例如《格桑拉》。

这是一首转调的歌曲,使用了同主音调式转换的手法。第1句5小节,旋律围绕着re进行,在这里是D商;第2句4小节,旋律结束在sol音上,在这里是G徵。两句构成了五度呼应关系,并形成了G徵调式(或者称为C宫系统上的徵调式)。第3句6 小节,在音乐材料和歌曲结构上好像是前两句的压缩,在音调上,则仍旧是D商与G徵的呼应。但是,由于第三句没有出现mi 而出现了fa,这里就不再是G徵调式上五度音与主音、也就是商与徵的呼应,而是G商调式(或者称为F宫系统上的商调式)中五度音与主音、也就是D羽与G商的呼应。如果按照五声音阶,这里应该记作:

例21

figure_0090_0068

第4句是第3句的重复。然后,歌曲速度转快,仍然是有fa 而没有出现mi,并且这里更加突出使用fa,按照五声音阶这里应该记作:

例22

figure_0090_0069

由于主音没有改变,始终是D商与G徵的呼应,但调式和调性都发生了变化,这种转调方法也在转换过程中构成了前后曲调的联系。所以,不仅没有因为转调而出现突兀的感觉,反而令人感到亲切、委婉和清新。可以说,藏族民歌在结构和转调上的特点,显示出藏族人民在音乐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3.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调式——藏族民歌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音阶为主,带腔,六声音阶也很常见。

(2)调性——常使用调式交替和转换,并多为向下方五度的调式交替和转换。

(3)旋法——曲调清新婉转,富于装饰性。因常使用调式交替和转换,常有意外的音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