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
民间舞蹈音乐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氏族社会的原始乐舞时代,据《山海经》里的民间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尚书·社稷》述及当时人们的舞蹈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些由掌握文字的后世史家所追述的情景,在各种反映少数民族先民文化踪迹的考古文物,如云南沧源崖画、广西花山崖画、内蒙阴山岩画和青海大通出土陶盆等镌刻的舞纹图形中得到了印证。从此类考古资料里,我们通过逐渐发达的绘画与镌刻艺术,可以获知原始时代乐舞具有的种种艺术魅力和形态概貌。但由于受到远古先民具有的原始思维方式和拙稚的符号掌握能力的影响,以上乐舞文化讯息往往给人以模糊和语焉不详之感。而在“葛天氏之乐”和《诗经》等反映农耕文化定型时期状况的古代乐舞艺术符号中,能给予我们的是一幅更为完整、清晰的古代乐舞文化图景。
据古代文献记载[1],《葛天氏之乐》含有“三人操牛尾,投足”而跳的舞蹈和“歌八阕”两种艺术形式在内。其中,“歌八阕”即八首舞歌,其内容分别表述了人们对部落图腾(玄鸟)、天与地、帝与民、草木、五谷乃至天地万物的赞颂、感叹或敬畏之情,与自然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等特定社会文化命题有关,是一些具有叙事性特点的民间声乐作品。另外,古代的《诗经》也是兼含朗诵、演奏、歌唱和舞蹈等表演形式的乐舞[2]。从表现内容看,它们在当时不仅作为某种乐舞艺术形式出现,同时也都兼有“经史”和“文化百科”的作用,其中的叙事性舞歌和今天许多少数民族叙事史歌一样,在文字出现之前,是原始氏族社会“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3]。由此看来,在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的古代原始社会里,原始乐舞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形式,其次才是艺术符号形式。原始乐舞中至少包含有社会性——“史”的因素;文学性——“诗”的因素;音乐性——“歌”的因素和舞蹈性“舞”的因素四者在内。如此看来,古代原始乐舞乃是一种“史、诗、歌、舞融为一体的混合艺术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