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说唱音乐

(二)唐代的说唱音乐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随着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扩大了,这就给说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说唱音乐在唐代正式形成,其标志是寺院里的变文讲唱。

变文可以说是我国说唱音乐的始祖,变文讲唱在许多记载中称“俗讲”,主要在中晚唐时期盛行在长安大寺院里,是僧侣们讲经时穿插讲唱的佛经故事或世俗故事,变文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它的文体为后世的讲唱文学所继承。变文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呢?下面举一段《昭君变》的文字:

从昨夜以来,明妃渐困,应为异物,多不成人。单于重祭山川,再求日月。百计求方,千般求术。……怜(临)至三更,大命方尽,单于脱却天子服,还着庶人裳,披发临丧,魁渠并至。骁(晓)夜不离丧侧,部落岂敢东西。日夜哀吟,无由暂辍,动悲切调,乃哭明妃处,若为陈说:
昭君昨夜子时亡,突厥今朝发使忙。
三边走马传胡命,万里飞书奏汉王。
单于是日亲临哭,莫舍须臾守看丧。
解剑脱除天子服,披头还着庶人裳。
寒风入帐声犹苦,晓日临行哭未央。
昔日同眠夜即短,如今独寝觉天长。
何期远远离京兆,不意冥冥卧朔方。
早知死若埋沙里,悔不教君还帝乡 [4]

变文的文体是韵散间用的长篇叙事体,韵文部分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三”句式或五言等。这种文体与诗不同。它的文字通俗,平仄不严,用韵较宽,散文部分为通俗的白话。这些特点都为后世的弹词、宝卷和鼓词等形式所采用。

变文的韵文作为歌唱部分,唱本上常注有“平”、“吟”、“侧”、“断”这一类的唱法标记。变文的说唱情形在唐代也有记载。变文从内容上来讲,有的是佛经故事,如《维摩经文》;有的是民间传说,如《舜子至孝变文》;还有叙述历史故事的,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张义潮变文》等。

变文发展到后来,不仅是法师们讲唱,一些非宗教的艺人甚至女艺人也讲唱变文故事。如《全唐诗》中就收录了王建的一首《观蛮妓》描述了女艺人说唱《昭君变》的情形:

欲说昭君敛翠蛾,清声委曲怨于歌。
谁家少年春风里,抛与金钱唱好多 [5]

变文这一说唱音乐形式,在唐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僧侣们的讲唱越发展离宣传宗教教义的目的越远,从而招致一些士大夫乃至执政者的反感,到了宋代真宗时就被禁止了。唐代的说唱音乐除了变文讲唱外,还有民间的说书,如有的艺人说《一枝花》,还有说《三国》故事的,这些只流行于民间的形式,不为士大夫们重视,因而所存资料极少,至于哪些只说不唱哪些是有说有唱现今都不可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