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与秦腔、豫剧

(三)梆子腔与秦腔、豫剧

1.梆子腔概说

对梆子腔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一源与多源两种观点。持多源观点者认为,梆子腔系统的各剧种,地域风格也很鲜明,未必起于一个源头。但绝大多数戏曲界人士认为,梆子腔系统的同一特征,强于高腔系统,在地域风格的背后,显然有一根同源血脉,所以持一源观点者较多。但是,在持一源观点者中,却存在三种说法:

(1)甘肃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由甘肃调演变而来的西秦腔。西秦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也就是说,明朝已有西秦腔;(2)陕西说,西秦腔也名甘肃腔。西秦腔起自明代,而甘肃在明代和清代都属陕西。事实上,这两说是相通的;(3)山西说,认为山西蒲州的勾腔是梆子腔的前身[7]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离开西北地区,所以,梆子腔这种激越声腔的摇篮,无疑是西北。

梆子腔孕育于西北。后,分四条线传向全国。

一条由秦腔向西南人四川、云南、贵州,除贵州本地梆子不可详考外,川剧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保持了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的特征;

一条由山陕梆子腔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在河北、北京、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即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其戏班演出足迹北至内蒙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又上溯长江沿岸城市。这两条走向比较明显地反映出秦腔与山陕梆子的各自特点。

另两条走向,一条以秦腔、山陕梆子腔向东发展,对河南、晋东南、冀南、山东、苏北、皖北梆子剧种的形成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一条由秦腔、山陕梆子腔先后南下至湖北襄阳。河南的南阳梆子(宛梆)的形成与之不无关系,其影响所及也还有越调以及皮黄、吹拨、乱弹等南方花部诸腔系。

梆子腔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各地的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其风格的魅力,另外还有一个传播的历史机遇,即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李自成的队伍起自陕西,随着他们进军路线的延伸,也自然把对家乡戏曲的爱好播散出去,与各地的地域文化结姻而孕育出新的梆子腔血脉品种。

当代梆子腔系剧种分布地域示意图[8]

梆子腔系一览表:

figure_0271_0196

梆子腔系的共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梆子腔系统各剧种的总体风格特征为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2)梆子腔系统各剧种的伴奏乐器中必有两件有代表性的乐器,一是硬木梆子——一件打击乐——“梆子腔”因此而得名;二是作为主奏乐器的板胡——尽管在各剧种里板胡的形制略有差异,但都属板胡家族的乐器。

各剧种板胡特点简表[9]

figure_0272_0197

(3)梆子腔各剧种的唱词,主要为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对称句体式。这种唱词大都以两个音节组成一个单位,节奏鲜明,容易上口。

(4)梆子腔系各剧种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多跳进,音程常用四、五度和六、七度的大跳,音域非常宽,常在两个八度左右,大多使用徵调式(豫剧中的豫西调和河北梆子中的反调除外)。

(5)梆子腔系各剧种的女腔都发展得很好,以“大本嗓”(真声)为主,声音结实,有弹性,宏亮,不乏一些特殊的演唱法,其中对整体风格影响较大的是“夯音”,这种像砸夯似的发声法产生的雄浑、猛烈的效果,使梆子腔的女腔显得威武雄壮,尽显北方地域的阳刚之气。

(6)梆子腔各剧种的整板类腔句,常常是在眼上起,如三眼板(≈figure_0272_0198),从中眼起唱,末击落板(俗称“中、中、板、头”,即第一词逗与第二词逗都起于中眼,第三词逗起于板,末字落于头眼);一眼板(≈figure_0272_0199),从眼上起唱,末音落板;无眼板(≈figure_0272_0200),从板后(即“闪板”)起唱,末字落板。

2.秦腔概述

秦腔不仅是梆子腔的老祖宗,它还曾对二簧腔、弋阳腔甚至昆山腔等多种戏曲声腔有过影响。对中国戏曲研究资深的齐如山认为,“我们中国各种戏剧的起发点都来自陕西”,“若想考究以前的法则,当然应该追根寻源,由西安秦腔入手,所以说,国人若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10]。”

对秦腔源头大致有五种说法:其一,认为秦腔起源于先秦的“祓禳”。据说秦二世胡亥时代“驱鬼逐疫”的仪式歌舞,已经转化为既有歌词说教,又有音乐伴奏的民间歌舞形式了;其二,认为秦腔始于秦汉时期的“燕赵悲歌”,即指秦始皇宴前由赵女击鼓、燕人高渐离演唱的一种“悲壮之声”,《伶史》与《中国戏剧史》上认为它是秦腔的先声;其三,认为秦腔形成于唐代。清乾隆严长明的《秦之撷英小谱》里,把唐代梨园称为秦腔的策源地,把唐玄宗视为秦腔的开山始祖;其四,认为秦腔形成于金元,是从北戏中的“秦腔”、“高腔”演变而成。持此观点的有吴长元的《燕兰小谱》、杨懋过的《长安看花记》及王芷章的《腔调考源》;其五,认为秦腔产生于明代。持此观点的有周贻白、陈登原、马少波、张庚等。

尽管对秦腔的源头莫衷一是,但对其在全国众多的剧种中之“老资格”,是无人否认的。

正因为秦腔这个剧种源远流长,它的剧目极其丰富,据20 世纪60年代初期统计就有八千多个。仅杨志烈等编撰的《秦腔剧目考》一书就收有一千六百多本。剧目内容多侧重在历史题材,如:列国戏、三国戏、隋唐戏、杨家将戏、岳家戏、水浒戏等。

秦腔的生、旦、净、丑行当齐备;正剧、悲剧、喜剧、闹剧一应具全。

为秦腔写本子的剧作家,每一时代都不乏优秀者,仅清以来有记载的就有李灌、李芳桂、王筠(女)、周元鼎、崔问作、张梓、张炯若、孙仁玉、李桐轩、范紫东、高培支、马健翎、黄俊耀、赵伯平、张剑颖、田益荣等。早期最有影响的是清中叶李芳桂的“八本、二折”(关中民间称为“李十三十大本”)。“八本”为:《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钗》、《万福莲》、《火焰驹》。“二折”为:《四岔捎木》、《玄玄锄谷》。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一批作品如:《一字狱》、《孤儿记》、《三回头》、《柜中缘》、《将相和》、《三滴泪》、《软玉屏》、《庚娘传》、《三河破碎》、《冰玉缘》、《双锦衣》等。陕甘宁革命边区时期,马健翎的《血泪仇》、《穷人恨》等。

秦腔的演出团体,在元末明初称为“乐户”,明代中叶开始有专业演出班社。

清代有记载的秦腔优秀演员有魏长生、王湘云、申祥麟、栾小惠、桃琐儿,岳色子、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王天民、李正敏、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名须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敏中、刘易平等。

3.秦腔音乐

秦腔是单声腔剧种。作为梆子腔系统的鼻祖,其梆子腔特征自然是最典型的,秦腔区别于其他梆子腔剧种而更有特色之处有如下几点:

(1)唱词上与方言有关的归韵与用衬

秦腔也与其他北方戏曲一样,主要使用“十三辙”,但偏重使用言前、中东、人辰、江阳等辙口。秦腔讲究“依字归韵”但存在两种不同的归韵要求,其一是归入唱字本身的音韵中,如下例[11]

例4:

figure_0274_0201

行腔中“朝”后面的音都保持“朝”字所属的“遥条”韵,即“噢”字向前推进。其二是有一些拖腔有必须归入“安an”韵的要求,无论你前面的唱字属什么韵,见下例[12]

例5:

figure_0274_0202

这是因为陕北方言中,“an”韵就是特别重的,落“an”韵的字比其他地区多着一种气在舌根与上颚之间的运作,在拖腔中要求往“an”上的归韵,正是这种方言特点在秦腔唱腔中的夸张。

秦腔的唱词在使用衬(衬字、衬词)上,最有地域特色之处是喜欢用“叠字”,如

例6

figure_0274_0203

这是因为陕北乃至整个西北语言里特别喜欢用叠字,所以这个特点不仅存在于秦腔里,也存在于山西梆子里。

(2)欢音与苦音

秦腔曲调与陕北当地的其他剧种如眉户、碗碗腔等有着都因同地域而必然具有的同“地缘”特征,其最重要的相通处,是音调里都有“花音”与“苦音”。

“花音”和“苦音”是在同一剧种、同一声腔中并存,并相互对比、辉映的两种不同色彩。它们同为徵调式,同以sol为主音,下句都落在sol上,它们的旋律骨架音也同为sol、do、re,它们的不同处在于:花音除sol、do、re以外,偏重于mi、la,用fa、si时,fa音往往是比原位高一点、比升fa低一点的中立音,si则用原位音时多;苦音除sol、do、re以外,fa、si用得较多,且使用si时,常用降si,或比降si略高一点的中立音。

“花音”又名“欢音”、“硬音”,其色彩较明朗、欢乐、坚定;“苦音”又名“哭音”、“软音”,其色彩较灰暗、凄凉、悲怨。

(3)彩腔

秦腔中的“彩腔”也叫“拉腔”、“二音”、“边音”、“鬼音”、“冒调”,它是嵌加在秦腔基本句型中的华彩部分——往往是用假嗓哼唱出的一个长拖腔,唱词没有实际内容,往往是虚词或一个元音,多用于小旦、正旦、小生行当的唱腔中,在曲谱内用“+……”符号表明,如下例

例7

figure_0275_0204

秦腔“彩腔”在长期的流传、运用中,也走向了程式化,花音腔和苦音腔各有其不少固定的“彩腔”程式,较常用的有花音腔的〔花梆子〕、〔硬三滴水〕、〔麻鞋底〕、〔十三咳〕等;苦音腔的〔软三滴水〕、〔苦中乐〕、〔大齐板腔〕等。

(4)板式

秦腔所用各种板式一览表[13]

秦腔板式一览表

figure_0276_0205
figure_0277_0206

4.秦腔欣赏分析曲目

《秦香莲》出自中国家喻户晓的包公案故事。书生陈世美,金榜挂名后,被皇上招为驸马。糟糠之妻秦香莲携子女前往寻夫,被拒之门外,甚至险些被陈世美派人除掉。包公最后顶着皇姑与太后的威严,手托乌纱帽,下令铡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秦腔的《秦香莲》更突出刻画了陈世美之原妻秦香莲的形象。该剧中有一段〔二六板〕,是秦香莲与皇姑初见时的对唱。〔二六板〕是秦腔的基础板式〔即原板〕,它是一板一眼的,约等于figure_0278_0207拍,用于一问一答的正常节奏,较顺畅。在这个段子里,皇姑的唱腔多用mi la,几乎不用fa si,——属欢音结构;秦香莲的唱腔里,大量用si、fa,——属苦音结构。于是,皇姑的高贵身份、傲慢气焰与秦香莲的悲凉、愤懑,在音调里就有了鲜明的对比。

5.豫剧概述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梆子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对豫剧的源流也是众说纷纭,一说它产生于唐庄宗时期;另一说它起于北宋;更多的说法是,它产生于明代。有人认为,它由同州梆子演变而来;另有人认为,它是北方弦索腔所派生;但更多的人认为,它是明末李自成起义队伍里的秦腔戏班流落在河南的一部分人,大量吸收了河南当地的民间音乐,久而久之,培育出这株梆子腔体系的河南品种。

豫剧在河南又派生出各种支流派别: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唱法是“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豫北平原一带流传的唱法称“高调”,又称“小梆子调”。这些派别依河南各地语言的音调、风土人情之差异而各具特色。

有句顺口溜概括了传统豫剧戏班子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馆。”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红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早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豫剧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拷红》、《打金枝》、《白蛇传》、《三哭殿》、《破洪州》、《对花枪》、《桃花庵》、《大祭桩》、《穆桂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现代题材剧目,如:《朝阳沟》、《李双双》、《耕云记》、《刘胡兰》、《冬去春来》、《人欢马叫》、《好队长》、《杏花营》、《沙岗村》、《比比看》、《焦裕禄颂》等。

此外,还产生了不少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移植剧目,如《罗汉钱》、《小二黑结婚》、《两兄弟》、《祥林嫂》、《五姑娘》、《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南海长城》、《金沙江畔》、《山乡风云》、《海霞》、《红石钟声》、《琼花》、以及《红灯记》、《海港》、《红色娘子军》等。

豫剧也拥有一大批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如老一辈的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严立品、桑振君、赵义庭、王二顺、王文才、李景萼、李斯忠、高兴旺、唐喜成等。

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优秀演员有:魏云、王善朴、高洁、陈新理、马琳、柳兰芳、王素君、吴碧波、张葆英、单绍莲、曾广兰、王希玲等。

从戏曲艺术发展规律上,可以看到,在中国,各剧种发展的快慢、观众群的多少,取决于该剧种以“角儿”为首的创作群体的水平。

豫剧近几十年发展得令人瞩目,不仅遍布河南全省一百多个县,还在邻近省份如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盛行起来,目前,它已进驻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之一,这不能不归功于以常香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及其创作群体。

6.豫剧音乐

(1)唱腔的两大声腔体系

传统豫剧在河南省内的多路派别,实际都囊括在“豫东”、“豫西”两大声腔体系里,见下表:

figure_0279_0208

豫东声腔的语言基础是中州音韵的豫东(以商丘为中心的地区)语调,发声多用假嗓(“二本嗓”),声高音细,音域为“上五音”。

所谓“上五音”,是指豫东声腔曲调的进行基本旋律线是:sol la re si la sol re fa,旋律多向上进行,主音落在sol上,旋律主要在sol-re音区之间进行。唱腔的句法结构为眼起板落。

例8[14]《三上轿》中崔金定的唱段(陈素真演唱)

figure_0280_0209

豫西声腔的语言基础是中州音韵的豫西(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语调,发声多用真嗓(“大本嗓”),唱腔用中寒韵(哭腔)较多。演唱特点是粗犷、悲壮、深沉、浑厚。

豫西声腔曲调进行的基本旋律线是:sol do la sol sol mi re do,旋律多向下进行,主音落在do上,旋律主要在sol-do 音区间进行,因此,一般称豫西声腔为“下五音”唱法。唱腔的句法结构一般为板起板落。

例9《白蛇传》中白素贞的唱段(常香玉唱)[15]

figure_0280_0210

(2)板式

figure_0281_0211

豫剧在四大板类的各种规整板式之外,还有许多派生的变化板式。如慢板类除〔慢板〕、〔中慢板〕(又称“连环扣”)、〔快三眼〕(又称金钩挂)之外,还有派生的〔导(倒)板头〕、〔七辙〕(又称“七折”)、〔五音〕、〔哭剑〕、〔反金钩挂〕、〔拐头钉〕、〔倒脱靴〕等;二八板类除〔二八板〕、〔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之外,还有派生的〔二八乱弹〕、〔垛子板〕、〔勾丝咬〕、〔呱嗒咀〕、〔踢脚靠〕、〔搬板凳〕等;流水板类的派生板式有〔两锣钻子〕、〔倒送饭〕等。

7.豫剧重点曲目分析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豫剧《花木兰》中一个著名唱段。剧中女主人公乔装男子替父出征,在奔赴战场途中,有位同行的男士口出怨言,认为天下苦事都叫男子做了,女子成天在家享清闲。花木兰以男子身份,慷慨陈词,为女子摆功,直说得这位男士无言以辩。

这个段子用的是豫东调武生腔的〔二八板〕。曲调铿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各地群众广为传唱。唱段从“男子打仗到边关”至“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用了二八连板,即一句追一句,不要间奏,颇显气势。最后一句“哪一点儿不如儿男”,后半句上使用了切分节奏、甩腔以及重复衬字“嘿嘿”,英武豪迈之气四溢。豫剧风格之所长——阳刚与活泼,用在这个段子上,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