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主要派系

二、中国佛教的主要派系

大乘佛教是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的一个佛教派别。大乘是梵文Mahayana的意译,音译为“摩河衍那”。“摩珂”的意思是指“大”;“衍那”的意思是指“乘载”或“道路”。其意为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大乘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大乘佛教的经典主要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早期(约1~5世纪)以龙树、提婆(约公元3世纪)创始的中观学派为代表;中期(约5~6世纪)以无著、世亲为始祖的瑜伽行派为代表;后期(7世纪以后)大乘在印度逐渐衰微,13世纪初在印度已绝迹。但大乘佛教自西汉哀帝无寿元年(公元前2年),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随着东汉末年佛教典籍的陆续译出,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在社会上不断深入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与玄学关系密切;至隋唐而臻于鼎盛,获得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诸多中国佛教派别;宋代以后,佛教教义日渐与儒、道思想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