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

(三)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

唐末宋初,印度佛教已经日趋没落。在中国,唐时佛教文化的辉煌随着宗教派系的分立演化,寺院活动基本上维持着原有的秩序。佛教与中国古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当时各宗派的修行大多不出禅、净、密三宗,而禅、净双修的情况其实从唐代已经开始。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宗派内部融通趋势增强,对心性问题的认识愈见一致,心性问题成为此时佛教哲学理论的核心;同时,佛教调和儒、道思想的倾向日益明显,且与理学相为贯通。因此,宋以后,佛教虽宗派支系林立,但在修行方法上亦表现为日趋融合,为建立以中国佛教为特色的佛教体制、制度与行法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时机,佛教的仪轨礼乐、音声佛事也越来越引起僧侣们的重视。如继唐代的《百丈清规》以后,北宋宗赜又编有《禅苑清规》、元代德辉编有《敕修百丈清规》等。

宋代除继承前代的仪轨,如水陆佛事、焰口施食、盂兰盆斋外,又创制了一些新的仪轨,如知礼(公元960~1028年)的《大悲忏》、遵式的(公元963~1032年)的《净土忏》、择英的《净土修证仪》,金代王子成的《礼念弥陀道场忏法》等。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钦定《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集中,有北曲296套,含1532首曲牌,南曲152套,含634首曲牌。记载钦定佛曲中已经大量地运用了金、元时期的南北曲牌,标志中国佛曲的民族化、体系化的建设已经成熟。

明、清时期,佛事仪轨达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与统一,如道光年间成书的《禅门日诵》、(有道光二年、三年的序,公元1822~1823年),内含大量佛门法事。有《朝暮课诵》、《祝圣仪》、《小祈祷》、《祝圣普佛仪》、《祝井泉仪》、《祈祷孤魂仪》、《斋佛仪》、《普供赞语》、《诸赞语》、《严净仪》、《华严仪》、《礼法华经仪》、《礼忏仪》、《受戒发愿悔文》、《大悲忏仪》、《净土忏》、《净土文》、《礼佛发愿文》、《观音文》、《祈祷观音文》、《念佛起止仪》、《七期念佛仪》、《念佛警众》等唱念仪轨三十多种,成为僧徒修行必具的日用手册。

关于明、清时期水陆佛事的振兴,是继南宋志磐撰《水陆新仪》之后,逐步形成以浙江宁波天童寺为中心的水陆道场,《水陆仪轨》的书板由天童寺雕刻保存。

关于焰口仪轨通行的是南北两路,明代僧天机根据当时传本进行增删撰成的《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一卷,世称“天机焰口”,后称北传焰口;清代僧德基又根据莲池(公元1535~1615 年)增删的《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本,增删撰成《瑜伽焰口施食集要》(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世称“华山焰口”,后称南传焰口。后华山焰口盛行常州天宁寺,并通行全国。

清代著名的佛教音乐有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常州天宁寺的课诵与焰口音乐,宁波天童寺的水陆法乐以及甘肃拉卜楞寺藏传佛教音乐等等。

注 释

[1].《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回复立(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赛、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

[2].《理惑论》载:“昔汉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存时,预修造寿陵,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

[3].这一史料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的《宣验记》,后见于梁僧佑的《法苑杂缘原始集》,但这两本著作均已散失。

[4].《瑞应本起》为《太子瑞应本起经》的略称。三国吴支谦译,2卷。叙述释迦牟尼“前生”修行故事及今生诞生、学道、出家修行、创教、传教等的生平传略。

[5].“连句”是指文法体裁而言,汉以后流行的“柏梁体”联句形式。即每人出一句辞,一一相联,句句有韵。见《高僧传·译经上》卷1。

[6].见《高僧传》卷1。

[7].见梁僧佑《出三宝记集·齐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卷12。其著述多佚,仅存明人辑《南齐竟陵王集》。

[8].《水陆斋仪》的成书时间,一说为天监七年(公元508年)。

[9].“八关斋戒”始兴于南朝宋,据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2所载,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浔阳(今江西九江)张须元家曾做“八关斋”。《八关斋经》是南朝宋外国僧涅槃享声译。“八关斋”所言八条戒律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卧高广床;七、不装饰打扮;不观听歌舞;八、过午不食。第八为斋,其余为戒。

[10].“浴佛”是古印度的一种群众性活动,在四月八日释迦牟尼诞辰时举行。据道世《法苑珠林》卷31所载,后赵石勒于建平四年四月八日曾参加寺院的“浴佛”仪式。

[11].“行像”是古印度纪念释迦牟尼诞辰的一种群众性活动。据《洛阳伽蓝记》卷3载:“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即景明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至八日以次入宣武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天动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