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说唱音乐中的几种类型
众多的少数民族说唱形式并非是单一的文化特质,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而每一个民族的不同说唱品种常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甚至反映出人类社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观念。所以少数民族的说唱形式常具有珍贵的民族学、人类学价值。从少数民族说唱表现出的文化性质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创世史
创世史在少数民族说唱形式中有大量的留存,是极其宝贵的、可窥得人类史前文明的珍贵史料。如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一些说唱形式都有关于天地生成的传说故事,哈尼族哈巴、侗族琵琶歌、苗族芦笙词都有《开天辟地》这一书目,布衣族有《古歌》、独龙族有《创世纪》等是巨型的创世史。瑶族的“唱书”《盘王歌》也属这一类,说唱的是瑶族崇拜的神——盘古,又称盘瓠,这一传说在苗、瑶以及福建畲族中都有大致相同内容的流传。瑶族还因为这个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而被称为“盘古瑶”。这一说唱形式中的神话故事是关于民族起源以及图腾崇拜的记录,尊盘瓠为民族之神的应是犬图腾民族。据民族学家考查,环太平洋的许多民族都有这一犬图腾的神话传说,它保留了史前古亚洲人及伏羲女娲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这一神话中的盘瓠又称盘古,在三国时期徐整著《三五历记》时将这一神引入汉族神话传说,成为汉族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第一个神称盘古。此外,哈尼族哈巴书目中反映出先民部落时代的作品也十分丰富,有《天地人的传说》、《风的传说》、《云的传说》、《火的传说》、《九个太阳》、《兄妹传人种》、《塔婆取种》、《老水牛开始犁田的传说》、《祭护寨神的由来》、《俄作密作》等。其中《俄作密作》是造天造地的意思,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这生动的诗句,体现出旷古蛮荒时的人类,仰望着五色斑斓变幻莫测的苍穹,以及广阔无垠神秘黝黑的大地,用人类童年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构画着天地生成人神互转的生动画卷。这些珍贵的说唱史诗反映出人类初期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类幼稚的看法。
具有创世史性质的说唱形式还有彝族的《梅葛》,其“创世部”与“造物部”都是用正腔说唱开天辟地、万物滋生、人类起源和彝族祖先由巢居穴处到狩猎、放牧、农耕的发展历史。黑龙江的满族当中流传着一部长篇大书,讲述的是九天女降世与渔郎成亲,开始制作石器,缝制兽衣,保存火种,从而繁衍出满族先民女真完颜部的故事,也属创世史一类。
2.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相对来说是比创世史要近一些的题材,讲述的大约是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以至封建社会中,民族或国家征战中的英雄,其中往往是神化了的英雄,因而情节之中人神交织最终要凭借神力惩处邪恶,使光明永驻。史诗中最著名者当属藏族的《格萨尔王》了。这一部洋洋百万言比荷马史诗长五十倍的藏族故事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库中最长的一部巨著,内容唱颂的是大神白梵王之子格萨尔,为了拯救人类,从天界下凡投生到一个小部落的头人家里,后来通过宙马称王当了岭国的国王,率领将士经无数次搏斗,降服各种妖魔,最后得以普度众生的故事。整部书分“天界之部”、“人间之部”和“地狱之部”。这一作品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喜马拉雅山两侧原始部落的居民,对自然、神、人生的看法,这一部史诗不但有极高的民族学、历史学价值。而且在艺术性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它吸收熔铸了藏族的古老神话、诗歌、谚语,以及优秀的民间雕塑、木刻、绘画、歌舞等。集藏族民族艺术大成,是藏族文化之精粹。近年《格萨尔王》这一稀世珍宝,引起了世界各方学者的关注。
英雄史诗当中,还有由格萨尔王的故事传入蒙古族后演变而成蒙族英雄史诗《英雄格斯尔汗》,体现蒙族的民族精神。蒙族的另一著名史诗说唱《江格尔》,讲述蒙族先民在英雄江格尔率领下抗击大自然并与恶魔斗争的故事。还有《成吉思汗》、《嘎达梅林》都是以好力宝等形式说唱的英雄史诗。满族的《完颜阿骨打》,维吾尔族的《优素甫·艾买提》,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阿尔卡勒克》也是这类的史诗说唱。
创世史、英雄史一类的史诗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说唱形式,与汉族的说唱不尽相同。这些史诗体现了各民族的早期社会状况,以及生产活动、原始宗教及民族关系、部落战争等。这些宏篇巨作常包括了本民族的民族史、文化史等,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这些史诗的讲唱不是在一般的娱乐场合,而是在民族特定的节日、祭祀,或是婚丧嫁娶等作为人生的重要时刻才演唱。演唱者一般都是在族人中间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歌师,如彝族称“毕摩”,哈尼族称“批莫”又称“贝马”,是仅次于族长、头人,被本族尊敬,能宣讲神灵、祖辈根谱和世代祖训古规的人。他们甚至能驱邪除恶,为族人祈求幸福,所以哈尼族人有个说法叫做“没有头人寨不稳,没有‘批莫’夜不宁,没有工匠百业不兴”。而彝族古代的贝马甚至是王国统治者的组成部分,即“君、臣、师”三位一体共同管理和统治着彝族古代王国,如滇王国、南诏国等都曾是这样,后来因为这些王国灭亡贝马才流落到民间。这些不同民族的歌师有时还兼医药、历法、生产专家,他们的活动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史诗的讲唱态度也是极虔诚的。正如研究少数民族史诗的学者指出的,史诗的歌唱者们在实际演唱中每当提及诗篇的主要人物,都无不表敬虔,甚至语言稍有走失也认为是对先祖与神灵的亵渎。史诗演唱的接受对象,也同样应和,认为这些史诗直接就是一种祝祷,颂赞的礼仪;其所历数的先祖业绩,也直接是原始渔猎的童稚心灵上的圣典;他们的艺术实践,也直接是诗歌、舞蹈及至祭祀或讲史的结合,与一般的文艺创作和闲暇中的娱乐是截然不同的。
3.民俗故事
少数民族说唱中属民俗故事类的最多的是爱情故事,如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就是最著名的一部,它叙述了聪明美丽又勤劳勇敢的姑娘阿诗玛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反抗强迫婚姻,同他的哥哥阿黑一起向封建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故事。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在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中流传。还有侗族琵琶歌中的《梅娘歌》、《秀吉和银妹》;维吾尔族的《艾里甫与赛乃姆》;哈萨克族的《萨丽哈与萨曼》、《赛里木湖的传说》;朝鲜族的《春香传》等等。
有些民族还把原来的爱情传说故事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说唱形式。如彝族的尼苏支系中流传的“阿里”。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讲的是很久以前,尼苏地方有一对恋人,一个是高大俊美的猎手名叫阿神,他身背弓箭出没在深山老林,有一次他翻过了一座高山,渡过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河对面的山坡上住着一个叫阿梭的姑娘,她有一张山茶花一样逗人喜爱的脸蛋,一双像月亮一样闪闪发光的眼睛,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很会唱山歌。那天阿神和阿梭在山上相遇了,两人一见钟情,就请媒人去向他们的父母提亲,找贝马择了好日子马上要成婚了,就在这时,头人见阿梭长得美如天仙便生歹念,把阿梭抢走了,阿神闻讯追到了衙门,但因兵丁把守严密无法进入,只得回家找朋友们想办法。阿梭被抓进衙门后头人逼婚,阿梭不答应,头人把她关进了黑房子。阿神听后就在山上大声唱歌,用歌声告诉她,回去约人救她,阿梭听后更加坚强,头人二次逼婚更是誓死不从,头人恼怒,叫来兵丁将阿梭拖到衙门外活埋了。阿神邀来一伙弟兄,寻至衙门外时已经晚了,他哭喊着用手扒土把阿梭挖了出来,背在身上转回去埋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高山下,由于过分悲痛阿神也死去了。几年过去阿梭的坟上长出一棵山茶,开出朵朵鲜艳夺目的茶花,有一只辛勤的蜜蜂整天绕着花儿飞来飞去。传说那山茶花是阿梭变的,那成天不离花的蜜蜂是阿神的化身。……后来尼苏的姑娘小伙子一起玩“阿里”,都不断地唱“阿神、阿梭”表达纪念先祖,学习他们对爱情忠贞不移。
民间的爱情故事,常常出自不同民族的特定风俗习惯。“阿里”这种说唱形式就是产生于尼苏人的青年男女“吃火烟草”的一种民俗,这种民俗保留了一定原始民族群婚的痕迹。尼苏青年男女到玩场跳乐,唱阿里,目的是追求异性,谈情说爱。但这种求爱不是在一双男女中进行,而是以一群小伙子对一群姑娘的集体形式;唱阿里虽是一个人唱,但表达的是一群人的感情,虽然最终这种集体的谈情说爱也能导致一对对有情人的结合。阿里这种说唱形式,在寨里唱时只能在晚上,而且要在离家人远一些的家庙或公房里,如果白天在家里唱则表示对老人不尊重,要受责骂。由此看来“阿里”无疑是一种特定民俗的产物,是表现婚俗的说唱形式。
说唱的民俗故事中还有表现服饰民俗的内容,如哈尼族崇尚黑颜色,衣服以黑色为主,其来历是传说中的两名哈尼族妇女用黑色保护了人类。故事说:很久前,哈尼人喜欢穿白色和浅蓝色的衣服,服饰十分鲜艳夺目。由于衣着醒目,鬼怪便常趁人不备附体缠身,男人被缠住便害病,妇女被缠住常遭侮辱,人们因此担惊害怕,日夜不得安宁。一天,有两个青年妇女上山干活,鬼怪发现便来追赶,她们没命地逃跑,往树林里钻,在灌木里滚,一蓬蓬的蓝靛叶把他们的衣服染成了黑色,从而躲过了鬼怪的追捕,从此哈尼人就把黑色视为生命的保护色。这都是在说唱中保存了民俗文化的内容。说唱与民俗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几乎一切民俗生活在说唱形式中都有所体现。如哈尼族的哈巴,过传统节日时有“奴泽和哈巴”,即节日歌;在喜庆时有“沙拉比得哈巴”,即祝贺歌;祭祀时有“脚奴奴哈巴”,即祭祀歌;送葬时有“米刹威哈巴”即哭丧歌;人们在遭受痛苦时说唱“撒扼哈巴”,即诉苦歌。这些表现民俗生活各个方面的说唱形式是每个民族历经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是民族传宗接代的精神纽带,有其特殊的社会价值。
此外,少数民族说唱中还有大量改编汉族历史故事的书目。如《三国》、《水浒》、《西游记》、《梁祝故事》等等,有些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说唱,也有的用汉语说唱,体现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众多民族创造的各放异彩的说唱艺术,编织成的色彩绚丽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这部分文化对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过去的历史及将来的发展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