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幻化之美

(二)“惚兮恍兮,恍兮惚兮” [8]的幻化之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音乐之所以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生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吕氏春秋·仲夏季

全真道乐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把直诵、〔步虚韵〕这些具有元始之美、育而未化的旋律形态传承至今,经久不变的同时,为世人展现了由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千变化的演进过程。如果把直诵视为一,那么音诵则有了些许起伏,些许呼吸和些许对应,是阴阳育化始而未果的中间状态;至吟诵则已有明显的起伏、对应,两句之间“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具备了音乐的基本结构,进而再演变出结构和调式、调性的诸多变化。又如果把〔步虚韵〕视为一,那么〔步虚韵〕和〔澄清韵〕则演化出韵腔,又演化出诰腔和赞腔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系列变体群,与直诵、音诵、吟诵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构成了仪态万千的全真道乐十方韵的主体,呈现出阴阳互动,衍生无穷,“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幻化之美。

由音诵和〔步虚韵〕演化而成的白云观十方韵本体,虽仪态万千,却与它们的本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形态上看,各种变体都程度不同地与音诵或〔步虚韵〕有着共同的因素,从根本上有别于叹腔和外调;从表现上看,尽管有些变体已经流露出明显的情感成分,表面上似乎也具备了如俗乐一般的“起、承、转、合”,然而在深层却程度不同地保持着虚静之美。有些萨祖施食焰口中的乐曲,世俗之人听来已很有惯常所说的音乐表现力,道众们听来更是“哀声振珠庭,破铁城而摧石壁。”(〔呼唵咒〕)何以有此威力呢?《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说:“诸破狱,极有作用,须是法师能破心中之狱,然后能破地下之狱。”闵智亭道长则进一步阐明个中奥秘:“祭炼之要,在于静心存神,以神度鬼。”虽表面上也是“五声八音,清商流徵”,“撞金伐革,讴歌踊跃”,但却动中有静,以静为本。葛洪所抨击的“为声之声,为响之响”,“强名为道,已失其真……去道辽辽,不亦远哉? ”说的正是失去了虚静这一根本。

此外,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道家在自我修持的同时,还要对俗世之人随缘教化,为此在十方韵主体之外还容纳了叹腔和别调这些俗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本与音诵、〔步虚韵〕毫无关系的俗曲,也以共用的总合尾联系在一起,虽做不到神似,但至少也有些许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