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祭祀音乐

(一)上古时代的祭祀音乐

从古代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认定,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音乐已在祭祀活动中存在。关于“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等,均属于祭祀音乐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较早的记载音乐的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与祭祀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古文献记载,在三皇五帝时期,每一个氏族部落均有自己独特的乐舞,这些乐舞本身则含有对图腾的崇拜,对天地、神灵、祖先祭祀的意味。从文字记载看来,我们现在所知的早期氏族部落的乐舞,也应该是祭祀乐舞文化已经达到相当高度时期的产物。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描述: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1]。”这里讲葛天氏这个氏族部落在祭祀时祈求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歌颂,又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对上苍的祈求是他们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选择。乐舞则成为人与其心目中的神灵沟通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拿着牛尾边跳边唱,有八阕(段)组成的乐舞,是比较大型的乐舞,从“遂草木”“奋五谷”可见葛天氏的时代已经是进入农耕文化了。

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严重的旱灾使得朱襄氏部落的人们在绝望中制作乐器,以期用音乐取悦于神灵,而护佑一方平安,乐器在此也就有了“通神”的功用。这里制乐的目的显然是与祈雨的祭祀相关。此种祭祀祈雨的风俗,延续了数千年,直到如今,仍然在一些地区存在,近期有学者在黄土高原上的杨家沟村记录下的祈雨的音调便是很好的证明[2]

例1 悲雨

figure_0537_0430

伊耆氏之乐:《礼记·郊特牲》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其《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这里记载了民间古老的蜡祭风俗之始,在年末举行一种大型的祭祀活动,人们以乐舞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此种风俗亦历经数千载,现在无论是汉族的迎神赛社还是各少数民族的多种风俗性节日的歌舞,春祈秋报,都有着强烈的祭祀意识。

自人们形成了这种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的意识始,祭祀的形式便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以至于在商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凡事均要向上苍来问卜,天神、地祗、人鬼礼,均由巫师所承担的此类活动,必然要有音乐伴随其间,并形成模式,甲骨文中记下了巫师们丰富的祭祀乐舞活动。《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学者们认为“把神事置于礼先正是商代宗教不同于周代的本质所在[3]。”“巫师”以乐舞娱鬼娱神娱人,将人的祈求带给上苍,又将鬼神的旨意传达给世人,成为沟通人、神之间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