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音乐的应用范围
祭祀音乐的应用范围,作为宫廷与官府,前面已经有介绍:作为民间祭祀活动,虽然从场面上不及宫廷祭祀那么宏大壮观,但也以各自的方式进行。这主要体现在对祖先的祭奠,以及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等迎赛社的祭祀活动当中。从大的方面说来,民间祭祀音乐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祭祖,一是祀神。
1.祭祖 中华民族有着祭祖的传统,这是基于与祖先同乐、与祖先对话的文化理念,先人故去可谓是悲喜交集。
每逢家中长者仙逝,只要经济上许可,总要请上乐班在葬礼上吹吹打打,而且还有的同时请上两班,形成“对棚”的局面。他们常在固定的仪式中演奏相对固定的曲牌,多为悲伤哀怨的曲调。除此之外,则是演奏时令小曲。如果不是走到近处,单从音调上有时很难区分是悲是喜,这恰恰是“悲喜交集”的绝妙诠释。每当宗族性的大型祭祀活动,音乐更是必不可少且相对固定的。
民间祭祀音乐与宫廷祭祀音乐一个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宫廷祭祀音乐在上千年的沧桑演变中越来越强调庄重典雅的形态,无论是其乐调、唱词,还是程式都强调其规范性,比较呆板和凝滞;而民间祭祀音乐虽然在各地也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性,但在许多地方这种规范和程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相对固定的一曲牌(在固定的程序中使用,诸如丧葬音乐中多用《哭皇天》、《十布母重恩》等)在相对固定的程式(诸如辞灵、出殡、下葬等) 完成之后,即便是在丧葬仪式中,也有比较欢快曲调的演奏。这里有两种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在葬礼上演奏音乐在娱鬼的同时也有娱人的一面,其二是认为人死之后是回到祖先那里应是一件愉快的事。在辽宁省的辽阳地区还有一种风俗,人过70岁高寿之人的葬礼应该是一件喜事,这也就是民间“喜丧”的道理。因此,当人们远远听到奏乐的声音,如果不是到“办事”人家一观,只凭听音乐你很难确认是婚礼还是葬礼。“葬之前夕,亲友多携榼辞灵,曰‘坐夜’。……而丧家辄向帷穗作剧宴客,鼓乐通宵,吉凶不辨[10]。”即使不是专门举行葬礼,而是在祭祀祖先的场合所用的音乐,亦体现出“悲喜交集”的状态,这里既有对先人的怀念,亦有与祖先同乐的观念。自然这其中也渗透着中华民族礼乐观念中的文化精神,即以音代言的教化工具说,体现了对生者的教化作用。
其实,在祭祀音乐之初便体现了一种“悲喜交集”的观念的。这里,既有庄重肃穆、悲痛怀念的一面,又有娱神娱鬼娱人的一面,既为逝者,又为生者。从“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祭祀音乐的初起阶段,人们便有这种意识,作为雅乐,在初期也有比较欢快的一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中得以证实。只是在时间的推移中,在宫廷祭祀音乐中过分强调了其庄重肃穆的一面而有意识淡化了愉悦的一面罢了。但是作为民间层面上的祭祀,却一直在延续着这种“悲喜交集”的观念。
2.祀神
对天地神灵的祭拜,主要是为了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消灾祈福,春祈秋报成了固定的模式,中原的迎神赛社,南方地区的社火等等都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这一风俗至少从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一直延续到现代。
若把祀神活动分为两部分:一为具体的迎神仪式,一为此外的赛神娱乐,那么,两个部分都是有歌舞相伴的。王睿《祠神歌·迎神》:“蓪草头花椰叶裙,蒲葵树下舞蛮云。”李贺《神弦曲》:“画弦素管声浅繁,花裙粲步秋尘。”描写的就是迎送神仪式中的女巫乐舞。王维曾作《鱼山神女祠歌》二首,《迎神》一首云:“坎坎击鼓,鱼山之下。吹洞箫,望极浦。女巫进,纷屡舞。”《送神》一首云:“纷进舞兮堂前,目眷眷兮琼筵。”“悲急管兮思繁弦,神之驾兮俨欲旋。”亦描写了祀神活动中的巫舞和器乐演奏[11]。以上是唐代祭祀中有关歌舞音乐参与其间的具体描写。
除此之外,还有对关公等忠义之神灵的祭祀、以及各种会社组织都有对自己所崇拜的神灵的祭奠。即便是古代社会中那些被视为“贱民”阶层的以吹吹打打作为谋生手段的乐人们,即乐户,他们也有自己专门尊奉的“咽喉神”,每年都要祭祀一番,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祭祀时所用的音乐也有变化。
迎神赛社,主要是对鬼神的祀祭。在民间春报秋赛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而且,有些地方还存在几十年一次的更大型活动。这些祭祀仪式既庄重神圣,又活跃欢快,并成为一方官府与百姓的盛大节日。庄重神圣,是指在祭祀仪式的程式化进程中在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一方平安之时的虔诚;活跃欢快则是体现出娱神娱人的祥和气氛。
民间祭祀是一种文化现象,与民俗是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许多民俗活动中,音乐作为民俗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
注 释
[1].《梦粱录·卷十四·祠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3页。
[2].同上书,34-36页。
[3].同上书,37-38页。
[4].《文庙礼乐志》序言,康熙二十九年线装本。
[5].《坛庙乐章》序,载《礼乐全书》,顺治十三年线装本。
[6].参见黄镇方:《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歌舞音乐的原始风貌》,载云南省艺术研究所编:《云南民族音乐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4页。
[7].参见庹修明:《黔西北彝族毕摩经典中的文化图像》,载《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3期,第59-66页。
[8].参见葛树蓉、沙四益(怒族):《怒族民间舞蹈概况》,载《民族艺术研究》1997 年3期55-58页。
[9].参见杨方刚:《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载《中国音乐学》1997的贵州增刊,第26-35页。
[10].《锦州府志·丧礼》,转引自《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辽宁卷》,中国ISBN 中心,1996,40页。
[11].王昆吾著:《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辞究》,中华书局1996,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