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主要派系
7世纪大乘佛教分别由我国内地和印度两路传入西藏,传人西藏后与当地本教经过长期接触、斗争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西藏佛教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约在公元640~840年,史称“前弘期”。松赞干布受尼泊尔公主波利库姬与唐文成公主的影响,建寺庙、造藏文,广开译场,翻译佛典,并派遣弟子赴印度留学,此系西藏佛教初兴时期,佛教压倒本教,取得正统地位。但朗达磨继位后,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下令灭佛,前弘期至此终结。第二个时期,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至14世纪,西藏佛教再度兴起,史称“后弘期”。于10世纪始藏传佛教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13世纪,在元朝扶植下,西藏开始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上层喇嘛开始掌握西藏地方政权;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西藏教风为之一变。第三个时期,系指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起至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格鲁巴寺庙集团形成,以绝对优势取代其他教派并取得了西藏政治领导权,是藏传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中观学派,但在教义上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又显、密具备,尤崇尚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特别注重师徒传乘,除皈依佛、法、僧外,还必须以喇嘛为师,成为“四皈依”,形成独具一格的藏密。在我国各民族中信奉藏传佛教的有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从地域上说,遍及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并已流传到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等国[2]。
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个派别。
“宁玛”意为“古旧”,所谓“古”,是指该教派之教法是8世纪时由莲花生传下来的,比起西藏其他佛教派别要早300多年;所谓“旧”,是指该教派传承与弘扬的是吐蕃时期所译的密籍为主,为前弘期所传的“旧派”密咒。因该派僧人戴红帽,故又称其为红教。其根本的密典为“十八部怛特罗”,但通常奉行的只有八部:即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金刚橛事业(以上称五部出世法)、差遣非人、猛咒诅詈、供赞世神(以上三部属世间法)。宁玛派以分散发展为主,以父子承袭或转世形式相传,教徒分散各地,组织涣散,一般无正规的学经制度,他们从事生产,可以娶妻生子,与地方实力集团关系不甚密切,直至11世纪,宁玛派中出现了三位重要代表人物,宁玛派的活动才逐步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建立了寺院。这三位重要的宁玛派的创始人都是索尔家族的,第一位是索尔波且·释迦生(公元1002~1062年),他把宁玛派的典籍整理成系统,并建立了乌巴垅寺;第二位是索尔波且的养子索尔迥·喜饶扎巴(公元1014~1074 年),他广扬教法,弟子众多;第三位是索尔迥的儿子卓浦巴·释迦僧格(公元1074~1134年),其弟子千余人,建立了卓浦寺。到了16~17世纪,宁玛派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并在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的支持下,得到较大的发展。宁玛派的著名寺院有多吉札寺、敏珠林寺(公元1671年建)、白玉寺,四川西部的竹菁寺(公元1685年建)、噶妥寺等,它们对后期藏族历史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宁玛派在欧洲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希腊的雅典、法国的卡斯特朗市等地亦建有寺院,叫乌金贡桑却林寺。
噶当派
“噶”藏语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噶当”则意为一切佛语(显、密教的经、律、论三藏)都是对学佛僧人行为持守、修习学法的指导和指示。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印度僧人阿底峡(公元982 1054年)。阿里王益希微迎请阿底峡入藏传播佛法与医学,译经授徒,阿底峡著有《菩提道灯论》等50余部论著。噶当派的正式创始人是阿底峡的弟子仲敦巴(公元1005~1064年),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弘扬《菩提道灯论》,阐明显、密教义不相违背之理和修行应遵循的次第,为噶当派的理论与实践打下了基础,后逐渐形成噶当派。仲敦巴的三大弟子又将噶当派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15世纪初,宗喀巴(公元1357~1419年)针对当时藏传佛教各教派戒律废弛,僧侣生活放荡,追逐世俗权势财富,在群众中信誉日趋低落的情况下,倡议寺教改革。主张僧侣严守戒律,他宣扬大乘教律,主张僧侣无论学显,学密,都要严守戒律,独身不娶,严格寺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使世俗贵族不得操纵寺院事务;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弘倡显宗与密宗两者并重之说,强调显密兼修、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故他所创立的一派称为格鲁派,又称新噶当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教,格鲁派兴起后,由于他的理论与思想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格鲁派获得发展以后,噶当派在西藏社会上也就逐步消失了。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创办大祈愿法会(即传召大会,译言“默朗钦波”)。同年,又在拉萨,格鲁派首建甘丹寺(故格鲁派也称甘丹派),标志格鲁派的体系业已形成。随着宗教势力的逐步扩大发展,格鲁派所建重要寺院除甘丹寺外,还有西藏的哲蚌寺(公元1416年建)、色拉寺(公元1409年建)、扎什伦布寺(公元1447年建),四川的理塘寺(公元1542年建),青海的塔尔寺(公元1560~1577年建),甘肃的拉卜楞寺(公元1710年建)等。根敦嘉措示寂,哲蚌寺正式寻找他的转世灵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4岁的幼童琐南嘉措被迎至哲蚌寺继承为寺主,开始实行活佛转世制度。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却吉坚赞被蒙古和硕特部的固始汗赠以“班禅博克多”称号,班禅活佛转世系统由此建立,罗桑却吉坚赞为“四世班禅”。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亲赴北京朝觐,次年受清廷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取得藏蒙佛教各派总首领的地位。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又册封班禅五世罗桑益希(公元1663~1737 年)为“班禅额尔德尼”,达赖、班禅称为该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格鲁派逐渐成为在西藏地方执政的教派,并渐次由西藏传播到四川、甘肃、青海、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
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由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波(公元1034~1102年)在后藏萨迦建寺弘法,因在白色土地上建寺,故名萨迦寺,又因该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俗称花教。该教由贡却杰波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贡却杰波幼时从父兄学习宁玛派教法,后改从卓弥·释迦益希(公元994~1078年)等人学新译密法。卓弥·释迦益希11世纪初先后到尼泊尔、印度学法,得“道果教授”,曾译有《喜金刚》、《金刚幕》、《三礼札》等密典。萨迦派贡却杰波及其弟子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密教教法,严格地来讲,萨迦派的创始人应是卓弥·释迦益希。使萨迦派形成完整体系并扩大势力的人,是贡却杰布儿子贡噶宁布(公元1092~1158年),被誉为萨迦五祖的第一位。萨迦派至元朝时势力最盛,第五祖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大宝法王,掌握了西藏部分政教大权,为西藏地方僧侣贵族统治之始。有著述30余种,有《萨迦五祖集》传世。并将内地印刷术、戏剧艺术传至西藏,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艺术引至内地,促进了藏、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元末,其地位被噶举派取代。
萨迦派著名的寺院有四川德格贡钦寺(公元1550年建),该寺的印经院(公元1729年建)称德格印经院,存有西藏佛教各派经书1千多种,还有历史、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历算等藏文典籍的书版二十余万块。清刻本藏文大藏经,称德格版藏文大藏经,与那塘版、北京版、拉萨版齐名。
噶举派
“噶举”藏语意为“口授”,派名之来源是因其传承的是金刚持佛亲口所授之密咒教义。又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噶举派初为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由琼波南交巴(公元1086年)创建,称香巴噶举系统;一个系统是由玛尔巴(公元1012~1097年)创立,称塔布噶举系统。这两个传承的密法,都来源于印度。玛尔巴的一个重要门徒米拉日巴(公元1040~1123 年),他传教的独特方法是以唱歌来教授门徒。他有一部道歌集(由他的弟子收集整理),在藏族人民中流传很广。这部歌集对后世藏族诗歌的发展颇有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香巴噶举系统到14~15世纪已经衰落,但在15世纪时出现了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汤东杰布(公元1385~1464年),相传他以藏戏作为募捐手段,利用募款修建了一百座铁索桥。过去唱藏戏的剧团,都把他当做祖师供奉。
塔布噶举系统后来发展的派系复杂,有“四大八小”之说。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巴、噶玛噶举支系和止贡巴、达垅巴、主巴3个小支系保有一定的势力。其中噶玛噶举支系,是西藏佛教中最早使用活佛转世制度的教派,比起其他教派来讲,是更早一些形成一个以寺院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元朝以来,噶玛噶举的势力一直很大。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贡替寺(公元1129年建),四川德格的八帮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