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的抒情谣
1.民族概况
我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在明末清初已定居于东北境内,但更多的是在19世纪中叶迁入中国的。
朝鲜族人民重视教育,讲究礼节,注重卫生。他们能歌善舞,家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朝鲜族的音乐,曲调抒情委婉,节奏多为三拍子,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朝鲜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声乐艺术始终占主导地位。朝鲜族民歌有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和长歌等五种体裁。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抒情谣和农谣,如著名的《阿里郎》、《桔梗谣》、《嗡嗨呀》等。这类歌谣反映了朝鲜族音乐性格的基本特征。
2.抒情谣
朝鲜族民歌中好情谣的数量多,题材广泛,表现了朝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其中有表现爱情内容的《阿里郎》、《呃郎打令》,表现劳动和丰收喜悦的《丰收歌》、《道拉基》,表现妇女受苦内容的《苦媳妇》,带有知识性内容的《月令歌》、《释花图》、《九九乘法解》,讽刺类歌曲《老头打令》、《棍杯打令》等。抒情谣大多旋律流畅,节奏、结构均衡规整。
民歌《阿里郎》表现情人之间的依恋感情,在朝鲜民族中广泛流传,并且有多种形式。在我国延边地区,各种《阿里郎》从唱词到曲调多达数十种甚至更多。它们或表现对情人的恳切希望,或宣泄对负心人的一腔哀怨,或抒发对未来二人世界的美好憧憬。例如吉林延边地区的《阿里郎》。
朝鲜族民歌中经常出现同音高反复的现象,如上例。另外,朝鲜族民歌不像蒙古族民歌那样有许多大跳音程,音域宽,气势博大;也不像东北汉族民歌那样以小三度和纯四度旋律音程的交替为主,并且速度较快,与切分音、“闪板”(民间的称呼,即强拍休止,弱拍起唱)一类的活跃节奏相配合,形成跳动、热闹的气氛。朝鲜族民歌的旋律流动常常采取小幅度内的环绕式进行。这样的特点使朝鲜族民歌具有稳定、端庄和文雅细腻的效果。但另一方面,朝鲜族民歌又并不缺乏激情的展现,因为它常常在环绕进行了一个阶段之后,突然跳进到较高的音区,例如这首歌曲的第3句,也就是第9小节处。旋律由上一乐节的do上行跳进到sol,并在sol上持续了一个小节,然后连续下行。这一次下行的跨度达到一个八度,是整首歌曲中起伏跨度最大的一次,给全曲造成了高潮。第4乐句重复了第2乐句,音乐在一次激动而短暂的宣泄之后又归于平静和含蓄的风格。
流行在辽宁旅大地区的《阿里郎》被添入了新词,成为一首革命历史民歌。与上例比较,这支曲调更富于激情。这不仅是由于音高流动的跨度较大,同时节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20
阿里郎

(金善演唱,郑俊基译词,金善国配歌,徐永华记录)
朝鲜族称节奏为“长短”。“长短”不仅表明节奏的类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乐曲的速度和性质。朝鲜语言中重音的安排,常常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因此朝鲜族音乐以三拍子为主,其中最流行的节拍是、
、
、
、
、
等。即便同样是
拍,在朝鲜族音乐中也会有多种节奏类型的处理方式,这就使得朝鲜族音乐的节奏非常复杂,同时也使其音乐富于生气和激情。比如上例,就至少有这样几种节奏型:

频繁的节奏型转换使音乐中有许多意外的进行,同时,在短时间内多种节奏型频繁的更替也给音乐造成了急促的气息,类似于人们激动时呼吸不均匀的状态。除此之外,这首《阿里郎》的音域也比上一首《阿里郎》要宽,音程的跳动也多。诸种因素结合起来,就使这首歌曲充满了激情。
朝鲜族民歌使用的调式类似于汉族,也是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为基础,并以平调和界面调为主。平调类似于汉族的徵调式,界面调类似羽调式。有时在以la为主音的界面调中出现si,形成六声音阶。但这里的si-般只作si-mi的上行四度跳进,或是do-si下行级进,而不作si-do的半音上行。上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桔梗谣》也是朝鲜族抒情谣中流行十分广泛的一首歌曲。
3.朝鲜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调式——朝鲜族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以五声音阶为主,主要调式为平调和界面调。平调以sol为主音,界面调以la为主音。
(2)节奏、节拍——朝鲜语的重音安排往往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这与朝鲜音乐的三拍子倾向有明显关系。
(3)旋法——引向主音的下行二度级进和四度音程跳进,以及环绕调式中心音的纵向螺旋式升降,是朝鲜族民歌曲调进行的突出特点[3]。
(4)润腔——朝鲜族民歌中颤音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方法上看有“浅颤”、“深颤”、“拉颤”、“弹颤”、“柔颤”、“压颤”之分,速度上有“慢颤”和“快颤”的不同,顺序上有“先直后颤”、“先颤后直”等区别。朝鲜族民间艺人认为,颤音的产生是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