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音乐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三、祭祀音乐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祭祀的形式在原始社会形成,其后不断发展,从而延续数千载。作为原始宗教初起阶段的产物,认为万物有灵;作为人类自身,认为灵魂不灭的阴阳观念、消灾祈福;因此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礼乐制度、等级观念自周代确立以后的不断深化,宫廷中的祭祀音乐也更多强调其政治的功用,许多祭祀形式成为固定的模式,成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在宫廷、官府,以及地方百姓中间,祭天地祀鬼神,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自然,作为最能与天地神灵沟通的音乐便也融于其中了。我们来看一看宋代人对官方祭祀种类的描述:
《梦粱录·祠祭》卷14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宋朝自郊祀宗庙社稷,与大中小三祠,及土域山海江湖之神,先贤名哲道德之士,御灾捍患以死勤事功烈之臣,皆宠以爵命,列于祀典,奉常有司岁时荐飨焉。郊祀在嘉会门外三里净明院左右,春首上辛祈谷、四月夏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冬至冬报,皆郊坛行礼,惟九月秋飨,不坛而屋,设位于净明斋宫。春夏冬遇雨,亦望祭于斋宫,差宰执充献官行事。明堂郊祀岁则不重举飨报之礼也。正月上辛,祀感生帝于宗阳宫斋殿。四立日,祀十神太乙祀于东西太乙宫。惠昭、昭庆斋宫,在净慈寺。对惠昭有坛殿及燎坛。夏至日,祭后土皇地祗。立夏日,祭荧惑。立秋日,祭白帝。昭庆有望祭殿,立夏祭南方岳渎,立秋祭西方岳渎。大社大稷坛在观桥东,以春秋二仲、腊前一日祭皇地祗。九宫贵神坛,在东青门外,以春秋二仲坛祭感生帝及九宫贵神。北太乙西南,摄提正东,轩辕东南,招摇中央,天符西北,青龙正东,咸池东北,太阴正南,天一之版位也。藉田先农坛,在玉津园南,祀神农氏,配以后稷氏,以岁时祀之。高楳坛,在郊坛东。坛祭,设青帝神位于坛上,南向,配伏羲帝、高辛帝于西,向北,又设从祀简狄、姜嫄位于坛下卯陛南西,向北。每岁春分日,遣官致祭毕,收彻二从祀馔弓弓矢入禁中,后妃以次行礼。海神坛,在东青门外太平桥东,祭江海神,为太祀,以春秋二仲遣从官行望祭礼。太学,春秋二仲上丁日,祭先圣文宣王,配先贤兖国公、邹国公、沂国公、郕国公及十哲先贤,从祀七十二贤、历代贤哲忠孝公卿。武学祀昭烈武成王,配留侯、历代忠烈臣子[1]。
如此多的祭祀种类,而且在其后的记载中明确表明大多用乐,有些乐曲是在某种祭祀形式上专用的。“驾诣景灵宫仪仗郊明大祀,迎于仪仗中。……奏请诣圣祖殿行礼,以醪茗蔬果麸酪飨之,乐奏《乾安》、《大安》、《灵安》、《兴安》、《祖安》、《正安》、《冲安》、《报安》之章,乐舞《发祥》、《流庆》、《降真》、《观德》之曲。奏告毕,驾回太庙宿斋[2]。”
“驾回太庙宿奉神主出室于黄昏时,钟鼓院宫赴太庙前,报出动更筹,喝过姓名,如前同也。三更行事,大宗伯奏中严外办,上出斋殿,礼直官等导引诣太庙诸室殿庭,行奏告礼。上诣殿上东南隅,面西立,行三献,献牲牢,宫架乐奏《乾安》、《兴安》、《正安》、《禧安》之章,乐舞《文德》、《武功》、《皇武》、《大定》、《昭文》、《美成》、《治隆》、《大明》、《重光》、《承天》、《瑞庆》、《大德》、《大伦》、《大和》之曲。礼毕,奉太祖、太宗、高宗三神主出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