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剧种:越剧

(二)南方剧种:越剧

南方的新生剧种也不乏枚举,如丹剧、杭剧、海门山歌剧、黄梅戏、坠子戏淮剧、杭剧、甬剧、湖剧等等。越剧是其中最具南方地域特色——阴柔之美的典型。

1.越剧概述

越剧的故乡是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县。这里曾是古代越国的属地,后来越剧因此而得名。

但是,在摇篮期,它并不被称为“越剧”,而被叫作“的笃班”(因其伴奏只用笃鼓和檀板击节)或“小歌班”。“小歌班”最初多为农闲时临时组合的业余班子,以后逐渐有了职业“小歌班”。这一时期的“小歌班”主要演唱在嵊县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落地唱书调”,即〔吟哦调〕,巡回在桐庐、富阳、海宁、杭州一带演出,所唱剧目有:《卖婆记》、《箍桶记》、《卖青炭》等等农村题材小戏,史称吟哦调时期。

1916年左右,“小歌班”开始到上海走动,经常与绍兴戏大班同台演出。这使“小歌班”大开眼界,他们不仅学着绍剧用起了丝竹乐器,吸收了绍剧〔流水〕、〔二凡〕、〔三五七〕等唱腔,在表演艺术上,还向在上海接触到的各剧种、曲种如:昆剧、京剧、滩簧戏、余姚的“秧歌班”、“杭州的“武林班”等积极学习,一时,“小歌班”在唱腔曲调、板式、文武场乐器配置、舞蹈、表演、化妆等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个可观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还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如:《双珠凤》、《三笑姻缘》、《珍珠塔》等。1921 年,他们开始以“绍兴文戏”的名义出台了。

此时的绍兴文戏演员均为男演员,代表人物有:魏梅朵、马潮水等人。这一时期,史称男子文戏时期。

1923年,绍兴文戏著名男演员金荣水培训了第一批绍兴文戏女演员,公演后,票房效益骤增,女子班纷起,绍兴文戏随之更加风靡,演出场所逐渐从茶楼转入剧场。男子班失去了观众,男演员纷纷退至二线,成了“老戏师傅”,“男子文戏”时代被“女子文戏”时代所取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姚水娟、马樟花和红遍上海的筱丹桂等。

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20世纪40年代初期,以越剧著名艺术家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革新者,又进一步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音乐方面,他们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创造出〔尺调〕,几乎消除了打击乐,乐队中加入了西洋乐器;继承昆曲的古曲传统,逐步建立起文静、细腻、温婉的艺术风格,又把说白与唱腔的语言从纯粹的嵊县或绍兴方言改为浙江官话,他们还大胆向话剧靠拢,改三面式传统舞台为“镜框式”舞台,使用话剧采用的灯光、布景、效果、音乐烘托等手法,建立起话剧式的编剧和导演制度。

他们不仅整理演出了《琵琶记》、《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戏,还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形势,编演了具有鲜明爱国立场的《花木兰从军》、《万里长城》、《凄凉辽宫月》、《国破山河在》等历史剧,甚至还在1946年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成《祥林嫂》上演。

1947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这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了《山河恋》。

20世纪40年代以来,越剧逐步形成了一些流派,这是一个戏曲剧种步入成熟期的标志。最有声望的有:花旦的袁派(袁雪芬)、傅派(傅全香)、戚派(戚雅仙),小生的范派(范瑞娟)、徐派(徐玉兰)、尹派(尹桂芳)等。

20世纪50年代,越剧开始试验男女合演,在现代题材的剧目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越剧在20世纪初还是业余地方小戏班,40年代末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剧种,1949年以后,其演出团体竟然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这种发展速度,在全国戏曲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在成长过程中,强化了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迎合了新的审美需求,这大概就是越剧成功的诀窍。

2.越剧的唱词特点

越剧作为板式变化体,其唱词结构规律与其他板式变化体的剧种大同小异,但是,它作为南方剧种,必然在语音上更显其特色。越剧舞台常用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字音组织

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越剧舞台常用语(简称越语)则有28个声母,41个韵母左右[8]

声母(用越语注音共28个)

figure_0309_0245

(与普通话不同主要是增加了浊声母,即有∧记号的)

韵母(用越语注音,如再加上一个“r”共41个)

figure_0309_0246
figure_0310_0247

越语的音色要比普通话的音色丰富得多。

(2)声调

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而越语却有八声(有人归纳为七声,因阳平与阳去相似)。其中主要区别于普通话的是入声,北方语言无入声,越语却大量使用,这就使腔与词的结合上多出一个入声字的处理方法问题。为此,越剧界总结了如下几个法则:(带“·”者为入声字)[9]

①入声正拍,单字简腔。如:

figure_0310_0248

②前入后平,两字相并。如:

figure_0310_0249

③前平后入,后音短促。如:

figure_0311_0250

④前入后入,两音断续。如:

figure_0311_0251

3.越剧音乐

越剧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式,它的旋律婉转柔美,是我国江南地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下面,我们从它的主要声腔、板式和演唱特色上做一个介绍:

(1)主要声腔

①南腔调

这是越剧最早使用的声调,故也称“老调”,它是在说唱音乐“落地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落地书的主要唱腔叫“吟哦调”,这支调子流行在嵊县南乡,故称其为“吟哦南调”,后简称“南调”。

该调一般为七字上下对称句,一句常为两板或三板[10]

figure_0311_0252

②北腔调

北腔调是在流行于嵊县北乡的“吟哦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称“吟哦北调”,简称“北调”。魏梅朵等人在1920年左右的改革中,曾受绍剧“二凡”的影响,使用板胡,后为寻求与唱腔的柔婉相一致,而改用“平胡”,现称“越胡”,do sol定弦。该腔是男班兴盛时期的主要唱腔,故又称“正调”。板式有七字清板、倒板、快板等。

③四工腔

四工腔是女班时期的产物,由施银花与琴师王春荣等在正调腔(北调腔)基础上,仿效京剧西皮腔的la mi定弦与过门而创造出来的,是女班时期的主要唱腔,唱词从二、二、三的七字句发展到三、三、四的十字句。落音规律为上句落La,下句落sol。板式有中板、快板、慢板、嚣板等。(见例19)[11]

例19

〔四工腔〕

figure_0312_0253

④尺调腔

尺调腔是四十年代初袁雪芬等在〔四工腔〕基础上发展创造的。原本因越胡定弦Sol Re而称“合尺调”,后简称“尺调腔”。它的旋律进行平稳,以级进为主,使用七声音阶徵调式,上句主要落Re(或la),下句主要落Do(或带低音点的Sol)。所用板式比四工调丰富,增加了连板与“加垛”的频繁使用。

⑤弦下腔

弦下腔是1945年范瑞娟在琴师周宝才的配合下,借鉴京剧反二黄的手法所创造,其表现特点也与京剧二黄相似。它的定弦是Do Sol,该腔板式齐全,它与尺调腔是下四度宫音关系(若尺调腔Do=G,则弦下腔Do=D)。

(2)越剧的板式

越剧唱腔的板式,大多与其他板式变化体剧种大同小异:

①中板

即原板,分中板、慢中板、快中板。若figure_0312_0254记谱,则板起板落;figure_0312_0255记谱,则有时板起板落,有时板起后落于中眼,句幅板数不定,两板结构最常见,其句幅常不分腔节,句尾很少有大甩腔。

②快板

越剧的快板为figure_0313_0256记谱,是中板的紧缩。

③嚣板

即京剧的摇板。

④连板

连板其实是快板的一种类型,记谱常不加小节线。字与腔的对位,多以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为一个单位。这种板式通常与嚣板一起交替使用。

⑤清板

清板其实不是一种板式,只是不加伴奏的一种演唱形式。

越剧的其他板式如:慢板、散板等均与其他板式变化体剧种相同。

(3)越剧润腔特色

旋律的优美,自然是造成柔婉风格的基本因素,但是,多样的润腔方法,对越剧风格创构所起的作用是绝不可低估的。

越剧润腔方法计有:收口腔、喇叭腔、橄榄腔、葫芦腔、平腔、颤腔、点头腔、滑腔、断续腔、飞腔、勾腔、摇棉花腔、打腔、双打腔、吞腔、迭腔、泣腔、垫腔、推腔、分腔、抛腔、赘腔、耳语腔、挑腔等等。

注 释

[1].引自徐文华编著《新凤霞唱腔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第1版1985,23页。

[2].同上,39页。

[3].同上,1页。

[4].引自何为主编《评剧音乐概论》,第1版,1991,193页。

[5].引自《评剧音乐概论》,200页。

[6].引自张引等编著《评剧音乐大全》,春风文艺出版社,第1版1986。

[7].引自蒋菁著《中国戏曲音乐》332、333的夹页。

[8].引自周大风著《越剧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1995,35页。

[9].引自周大风著《越剧音乐概论》,38页。

[10].译自蒋青著《中国戏曲音乐》,288页。

[11].译自连波编著《范瑞娟唱腔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第1版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