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调控应变能力
2025年11月16日
六、即时调控应变能力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随机生成的内容对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如增减等),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即时调控应变的能力。面对生成的信息,教师要做到对有效的生成要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课堂精彩纷呈;对无效的生成要及时调控,让它迅速回归正题,同时又要力求不浇灭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如有教师教授《蒹葭》一课时,让学生“试着以一二词语或句子表达初读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说:“抒情主人公在苦苦地追求伊人。”教师意识到学生的回答点出了本诗情感所在,引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就临时调整了预设的流程,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以这个点作为突破口,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诗中哪儿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在苦苦地追求伊?”将课堂引向了深入。[3]从这个教例中可以看出执教教师面对生成的资源有着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抓住学生的回答,大胆摒弃预设,借助学生的认识,因势利导,即时追问,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将课堂探究引向了深入。
(原文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4期)
【注释】
[1]郑金洲.改革开放30年教育观念的创新[J].人民教育,2008(21).
[2]彭玉华.利用动态资源 激活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5(2).
[3]汪玉清.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J].学语文,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