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之翻译

高中语文第1册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其译为:“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这种翻译表面上好像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讲得通。但据事理分析,这种翻译难以立脚。其一,群臣吏民不可能一齐涌进朝堂,面刺君王之过。一则如果一齐都涌进宫殿去面刺君王,一定会使宫中混乱不堪,乃至举国大乱;再则一般老百姓对深居简出的君王能有多少了解?其二,群臣吏民都上书谏君主,似乎不可能。试想当今社会仍有不少成年人依然识字不多,何况在古代,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老百姓识字的能有几人?让他们上书君王,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仔细分析这段话可以看出,这里实际上是运用了“并提”手法,当看作:“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民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相应地应译作:群臣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官吏们书面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百姓们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