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虚词不可不译或漏译

一、关键虚词不可不译或漏译

在平时的翻译训练中,经常出现一些文言文中的虚词,因翻译不到而造成半文半白的现象,有的因漏译而影响了语意表达,在考试中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重视关键虚词的翻译,做到一一落实。如2004年内蒙古、海南、西藏、陕西、广西等地区高考卷第15题: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很多学生翻译时未能将“而”译成“如果”,只将句子译成“有才德的人而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而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这种翻译既未能将这两个句子中的假设关系显示出来,不能准确表达出原句的意思;又使翻译的句子半文半白。

再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21题中的第(1)题:

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很多学生漏掉了对“者”字的翻译,直将最后句译成“怎么会有夺人马驹呢?”表面上看好像没有问题,但仔细一分析,翻译的句子不完整。“有”缺少了宾语,这里的“者”应与“取人之驹”组成名词性短语,应译作“……的事”,整个句子应译成“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事(发生)呢?”综上所述,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重视文言虚词的翻译,一定要养成字字落实的习惯,尤其对于关键虚词不可不译或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