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语言运用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也是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作为一位能正常生活的世界公民必须具备五大生活技能:听、说、读、写、算。这其中就包含着培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人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需要。张志公先生曾在《关于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描述说:“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那时候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不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1]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经讲过:“对于任何学段、任何专业学生来说,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运用自如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是最有用的本领,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2]这些都说明一个人的语言文字的高低直接关涉到他的学习、工作效率和未来的生存发展;而一个社会总体语言文字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关涉到整个社会的交际效果及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由此可见,国民的语言素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世界各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中,都呈现出一条由重视文学熏陶到语言实际运用的运动轨迹。母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以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们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以达到表达与理解上的自治”。具体地说,“要发展和完善学生各种形式(读、写、听、说)的言语活动”,“使学生掌握语言事实、规律和规则,以便能用所学语言自由、准确、生动地进行交际并具有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初步知识”。[3]所有这些都已成为英、法、美、俄、日等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我国也不例外,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课程总目标中谈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说普通话”“能具本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交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阶段目标中也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要使学生掌握语文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在课程目标中规定“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必修课的“表达与交流”方面共有9条规定,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选修课中设立了“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所有这些表明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祝新华先生和朱作仁教授都曾对内容、结构、语言所占权重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按照重要性的顺序排列,中学与小学不同,已变成“语言——内容——结构”,“语言”项所占比重最大。这表明,从“写话期”进入“写作期”,语言运用能力在青少年的学习期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个阶段学生的写作意识也出现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怎么想就怎么说”,而是力求写作更加“成人化”,使自己的写作更有文采。同时,在这个过渡阶段,他们的语病也一度呈现出了上升趋势。语病的这种增加,一方面反映了内容难度与语言驾驭能力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常常和他们刻意修饰有关系。所有这些表明,中学生需要语言运用方面知识的指导和能力方面的系统培养。

尽管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自1956年始就提出了“提高学生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的教学任务,但时至今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仍不尽如人意。北京市“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系统”课程调查组对在学的中学生进行的语言学习现状的抽样调查就很能说明问题。调查内容中的“中学生语言运用(主要是书面)能力的现状”一项从词语使用能力、语句运用能力、联句成段的能力、组词造句写段能力和按文体要求写作的能力五个方面做了具体调查(具体数据略),结果显示,“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写错别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掌握的词汇量远不能满足需要,语病较多,言不达意的现象比较普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能适应学习、生活以至未来工作的需要”。[4]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从目前的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方面来看,这方面的工作未受到众多教师的重视,即使部分注意到了,也仅局限在技能层面或为语言而教语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另外,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目前的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障碍因素。为此,针对语文教学现状,笔者试图借鉴并运用心理学、汉语语用学、语言学、教学论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从思想认识、教学实践、语言运用评价、教材编写和语言学习环境等层面剖析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探讨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障碍消除策略,以期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备受指责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