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调序法

四、调序法

评点语言时,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关注词语的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关注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中不仅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而且更多地可以看出作者运用语序对于塑造人物、表情达意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之处。如,引领学生评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文段时,就是运用了调序法。学生一开始评点时,只是认识到这段话中作者将定语做了后置,短句多,显得简练,但是咀嚼不出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启发道:“我们将这一句话调换成‘她一手提着内中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是否可以?为什么?”于是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生1:将调换后的句子与原文的表达一比较,就会发现,“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定语后置,更能表明祥林嫂处境的艰难。

生2:“空的”后置,突出强调没有人施舍她,她无法维持生计。“下端开了裂”后置,突出强调祥林嫂当乞丐的时间很长了。

生3:两个定语后置后,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物质上的匮乏,生存的艰难;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在精神上得不到丝毫的怜悯,没有人同情她,更突出了鲁镇人的冷漠,这正是将祥林嫂推向死亡境地的无形杀手。

师(补充):评点得非常深刻,触摸到了文本的旨趣,深刻地把握了鲁迅先生的这一表达的用意。正如丁玲女士所言:“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