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束语

四、结束语

应当说,对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与对策的探讨这一课题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当然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也非本文所能言尽,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许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因素;同时,随着心理语言学、汉语语用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学生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理论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更富有实效的对策也会随之产生。可以说,我们所主张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语言与精神的双赢,可以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机的、和谐的统一。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人文教育的鲜花在潜移默化中于学生的心田里潜滋暗长的过程。

【注释】

[1]张志公.张志公文集(3)语文教学论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6.

[2]柳斌.加强语文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学科教育,1998(1).

[3]饶杰腾.发达国家母语教育的核心理念[J].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7).

[4]孙荻芬,等.关于“中学生语言学习现状”调查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5]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4,355,301.

[6]章熊,张彬福,王本华.言语技能研究(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4(1).

[7]刘淼,肖颖.实用有序基础上的多元化教学——论当前德国语文教育的特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9).

[8]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194.

[9]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30.

[10]樊高贤.加强语言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4).

[11]章熊.语文教学沉思录(二)[J].中学语文教学,1997(2).

[12]章熊.语文教学沉思录(五)[J].中学语文教学,1997(5).

[13]章熊,张彬福,王本华.中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轨迹(三)[J].中学语文教学,2002(6).

[14]刘国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1998(6).

[15]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0.

[16]孙荻芬等.关于“中学生语言学习现状”调查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17]王尚文.语感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31-432.

[18]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60,145.

[19]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3.

[20]王尚文.语感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46.

[21]王尚文.语感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46,444.

[2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77.

[23]孙荻芬.关于“中学生语言学习现状”调查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24]吕学洲.说背诵[J].语文学习,1993(9).

[25]彭光宇.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1).

[2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80.

[27]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第二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29.

[28]阎立钦.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J].教育研究,1999(1).

[29]成尚荣.构建生活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0.

[30]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92,591.

[31]章熊.高考作文语言水平的测定及语言能力的自我测试[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2]教育部考试中心.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

[33]宋其蕤,冯显烂.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4]陈林森.指导中学生同语言粗糙现象作斗争[J].上饶师专学报,1996(2).

[35]严寅贤,张付水.关注现代汉语表达的劣化倾向[J].山东教育,2001(14).

[36]马洲,屈风.为了展开语文教学的双翼——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专题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8-9).

[37]老舍.出口成章——论文学语言及其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0-139.

[38]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44.

[39]王尚文.语感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7.

[4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8.

[4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05.

[4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84,686,605.

[43]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243-244.

[44]刘国正.实和活 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2.

[45]杜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34.

[46]曹禺.语言学习杂感[J].红旗,1962(14).

[47]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75.

[48]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52.

[4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10-211.

[50]张鹄.要培养学生自觉的语言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1993(4).

[51]成尚荣.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63.

[52]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29.

[53]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73.

[5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94.

[55]章熊.高考作文语言水平的测定及语言能力的自我测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6]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3,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