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材“详释化”要因文本而异
2025年11月16日
(二)文言教材“详释化”要因文本而异
教材中需要详细注释的文本,我想主要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学生阅读起来较为艰难的文本,像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如高中教材各个版本都选编的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离骚》(节选)、出自《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等;二是文言色彩较浓的文本,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三是用典较多或语言表达含蓄的诗文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这些文本如果教材不详细注释的话,学生阅读起来就会产生为难情绪,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相反,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难度适宜的文本,像教材中选的《史记》中的大部分作品,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等,再如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出自《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等,就要去“详释化”,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来确定需要注释的词句,该略则略,该详则详,完全没必要一概“详释化”。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