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教学 彰显上大特质(代序)

创新思政教学 彰显上大特质(代序)

《媒体中的我们——聚焦上海大学课程思政(2014—2019)》是一部反映上海大学从“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到课程思政领航校建设的媒体报道资料汇编。

早有这个想法,能有一天把近年来媒体与我们间的互动原生态地集中呈现,但是一直下不了决心,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完成此项工作

2019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上海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傅玉芳老师带给我一本由文学院徐有威教授任执行主编的《媒体中的格致中学(1949—2019)》。刹那间,那个一直游移在我脑海的编书念想神速回归。再忙,我也要立即启动。我要把自己电脑里收汇的200多篇媒体报道结集,通过媒体视野,聚焦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工作,从一个侧面体现上海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做出的守正与创新、作为与成效。

“媒体”是什么?

一般地从媒体出现的先后顺序划分,第一媒体为报刊,第二媒体为广播,第三媒体为电视,第四媒体为互联网,第五媒体为移动网络。本书收录的媒体报道,既与“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相关,也有面上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工作。收录的媒体报道先后顺序,其一为“第一媒体”的报纸,如《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青年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等;其二为“第三媒体”的电视,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其三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澎湃新闻等网络媒体新闻,还有政府门户网站,如“学习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上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等。作为第二媒体的广播,如央广、上广等对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和面上课程思政工作也极为关注并作了不少现场采访与报道,因精彩内容难以在书中呈现,本书不予收录。

本书收录的媒体报道“以报道时间为序”。同一日期的报道或文章,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青年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等为顺序排列并标注出处。

本书收录的报道有几个特点:从内容看,“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报道最为密集,其中有多篇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专题报道,1次新华社全媒体报道,1次《光明日报》客户端头条,多次《人民日报》报道,多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等播发,还有近20篇的《文汇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这些刊载在主流媒体的报道富有逻辑,兼具复杂思维和广阔视角,且经过审稿、校对等多道程序,强有力地形塑和推广了上海大学课程育人品牌;从类型看,传统纸媒、电视、新媒体、政府官网等兼有,随着“全民记者”人人记录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纷纷转型融媒体,我们的课程思政报道更多地分布在各大媒体或政府官网、客户端,短平快且多元的“移动传播”,给予读者图文并茂的良好体验感;从频次看,“全民共享”的时代,新华社权威发布、《新华每日电讯》等给予我们的有思想、有深度、全方位的新闻通稿报道,往往引爆无数媒体转引和转发,我们有限收录,无法穷尽。

“我们”是谁?

我们对自己定位得越精准,越能更好地把握书稿的选材对象;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越清楚,就能更好地厘清本书稿的选材内容。

本书中的“我们”,是“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4年9月30日下午,上海大学颁发30年教龄证书,我们碰面,紧锣密鼓地协同工作,诞生了一门新课程“大国方略”。这个“我们”是经常应邀担任上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嘉宾的社会学院顾骏教授,时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忻平教授和我。感谢这次偶遇,触发了“大国方略”课程的最初动议。这个“我们”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我们联袂首开“大国方略”选修课,采用上海大学首创的、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提升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引领其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未来,规划人生。依托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顾骏团队”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我们先后开发“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经国济民”等课程,形成系列。“大国方略”拉开了“中国系列”课程帷幕,上海大学被誉为“中国系列”课程的发祥地。团队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上海市多次表彰。2018年,“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荣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千余所高校同行来校取经交流。教学团队应邀赴全国各地密集推广教学创新经验。面对汹涌而来的AI浪潮,团队积极对接国家战略,2018年继续打造“育才大工科”——“人工智能”系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人工智能”“智能文明”“量子世界”“人文智能”“智能法理”和“生命智能”这些“智能”通识课,成了地道的“上大造”,它们勇站潮头,联通科技与人文,打开学生脑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有担当的智慧学生。至今,同名9门慕课已在超星尔雅平台上线,已有选课高校千余所,选课学生数十万人。自2014年11月到2019年12月,5年来,上海大学系列课程已集聚150多名教授,他们讲大道、明大势,立足学科优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00多名互联网企业高管和企业创始者则走进“创业人生”课堂,现身说法,给学生零距离感悟,体验新时代创业机遇与挑战,领略“创业就是人生本身”。

本书中的“我们”,也是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上海大学全体师生。作为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大学秉承钱伟长教育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对“为谁办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认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继“点上”成功开发“大国方略”系列课程,这一“源动力”和助推器正在带来“面上”结果,一批专业课程越来越含“思政”味,一批专业教师越来越懂“育人”道,在政治成长的同时得到业务提升。作为“大国方略”的发源地,上海大学也是“中国系列”课程的“引领者”,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上,其步伐也始终在前沿。上海大学还于2017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和2019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整体改革领航高校)。

“媒体”和“我们”怎样“如影随形”?

5年来,媒体一路伴随,见证了上海大学从“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到“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的创新开发全过程,媒体也记录了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工作从整体校到领航校的拓展与深化全形态。

5年来,主流媒体的连续、集中、大篇幅报道,真实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学生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真实反映了大学生在系列课程和课程思政全部课堂里的获得感;彰显了上海大学从“大国方略”课程以来的课程思政先行者的示范,见证并记录下上海大学思政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一步步推进。所有报道体现了创新者的思考与践行,第一时间实现了与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热点与焦点的对接。媒体创新了传播设计,上海市教委将点上创意延展做大,汇成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高校思政工作的首创案例,最终实现了在全市、全国的强大影响力。

2014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记者彭德倩于18日晚听课后在地铁里写就第一篇报道——《这门课,主语都是“中国”》,第一次点出“中国”课程。

2014年11月20日,《文汇报》首席记者樊丽萍打来电话,急切要求现场采访,我发去材料后,她又带着摄影摄像等“小分队”前来课堂听课采访。24日晚得知,听课采访内容可能第二天会在头版头条报道,我难抑激动心情,却又不能言说。那晚我几乎一夜未眠。凌晨当我点开《文汇报》APP,看到了那张我课间拍摄的顾骏教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照片!25日的《文汇报》头版头条以大篇幅刊登了课程报道——《中国梦,原来可以这样讲》。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头版头条重磅报道。后来,此篇报道得到中宣部领导多次批示。当天,《东方早报》推出了一整版的报道。“澎湃新闻”的标题、图片和文字等都特别显眼。一门“中国课”,为什么会让众多大学生感到“解渴”?一个月后,樊丽萍率团队再次走进“大国方略”授课现场,进行深度采访。12月25日,《文汇报》头版二条的大幅报道《“大国方略”课为何走红校园》,解密教学团队的备课授课情况。之后,上海电视台记者团队来到课堂摄录课程,制作专题报道《大学课堂里的“大国方略”》,先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分钟,几天后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七分之一”栏目作了同名报道,播放时间长达12分钟。

2014年的最后一天,《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马剑以《思想政治课“换装”了》为题,对“大国方略”课程作了半个版面的大幅报道。

与“大国方略”一样,“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经国济民”和“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每一门新课的开设,都得到各大媒体的关切:“中国”“换装”“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四重奏”“开一门火一门”“墙内开花墙外香”“大学生追捧”“走红90后课堂”……

自2014年11月到2019年12月,5年来,媒体“如影随形”,一路见证了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工作从“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以点到面、从整体校到领航校的全形态。

2016年10月30日,《文汇报》头版题为《上海高校:“思政课程”转身“课程思政”》报道的“大国方略”课程团队研讨会,应该是“课程思政”的最早报端亮相。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教育部文件中出现“课程思政”。

2017年11月3日,上海大学举办“时代音画”公开课暨全国课程思政现场交流会,吸引了全国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位专家学者,新华社记者进行了全媒体报道。那堂公开课写入了新华社十九大后采访播发的通稿,引发全国数百家媒体密集转发,其中多家媒体发表了头版头条。2017年,是课程思政改革在上海开始全面推广铺开的头一年。是年,上海大学获评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校。从立项“一院一课”,遴选首批10门作为示范课程,到2019年立项“一专业一课程”,遴选18门作为第二批示范课建设项目,上海大学哲学系的“科技与伦理”、经济学院的“爱情心理解读”、管理学院的“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等因理念新、内容精、方法新、效果优而受到学生欢迎。《思政花开 课程示范》《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了点啥?》《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启动,播撒“育人”种子》……“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第一教育”《东方教育时报》等纷纷报道了上海大学首批示范课程。

2019年7月,上海大学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整体改革领航高校),社会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材料与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美术学院成为首批7个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13个特色改革领航团队,“开天辟地”“生命智能”等122门课程成为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等对“开天辟地”课程进行了多次报道。

每一篇报道的背后是媒体记者们的敬业。他们不辞辛苦,“酷暑严寒现场跑”“夜晚听课”“凌晨写稿改稿发稿”。我曾多次目睹樊丽萍记者在采访当晚开着车灯、捧着笔记本电脑、“猫”在自己小车内疾速码字发稿,彭德倩记者放弃元旦佳节赶稿,许婧记者身怀六甲在母亲陪同下来到上大采访……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我本人也曾无数次不分白天黑夜地被“骚扰”,第一时间对接,或在电脑里“海搜”素材,积极为记者们提供资料,安排、推荐合适的采访对象……

“媒体”关注“我们”什么?

我们关注的,是否就是媒体关注的?我们努力的,是否就是媒体镜头和文字所聚焦的?这个问题,引发我们作深入思考。

媒体关注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最早开设“大国方略”课程,及时鲜活,入脑入心,引领上海高校遍地开花。2014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在《这门课,主语都是“中国”》的报道中指出:“上大新开的‘大国方略’,学生们更愿意称它为‘中国课’。这一课程探索在本市高校尚属首次。”

媒体关注我们,“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由150多名各优势学科的名师大家专门打造并联袂讲授,为学生“定制”课程大餐,用专业视角讲好中国故事。2014年11月28日,《文汇报》头版头条的报道中指出,“今天的大学生爱国,这门中国课有盼头”;2014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的报道认为,“课程如金线,串联起校园内关心国事的老师和同学”。

媒体关注我们,各类课程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上海大学启动“一院一课”“一专业一课程”课程思政试点课程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遴选通识教育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示范课程进行专门打造。这些课程既具丰富的知识含量,也能彰显鲜明的价值导向,成为学生欢迎的“别开生面”的课程思政专业示范课程。对此,“上海教育新闻网”等以《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了点啥?》等为标题,发表多篇报道。

媒体关注我们,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和面上课程思政始终得到学校领导示范和带动。学校课程思政整体校和领航校负责人均由校党委书记直接挂帅,各部处院系协同,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报》等多次对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站讲台讲大课作了报道。

“媒体”给“我们”带来什么?

本书聚焦过去5年全国各大媒体对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和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整体校和领航校报道文章以及少量本校教师作品。这里记载了一堂堂思想政治“大课程”、一则则课堂内外“真故事”和一位位教书育人“大先生”。媒体记者和幕后编辑用职业操守、专业镜头及文字,成为“课程思政”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亲历了上海大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发展变革,记录着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成果的初创、壮大、走向全国的每个细节、每个脚步,提升了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及教学团队、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工作的知名度和知晓率,也提升了上海大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媒体有力地推广了我们的教学成果。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从“发祥校”到整体校及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整体改革领航高校),无论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150位教授和100多位创业者,还是全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参与者,他们看似平凡的讲台生涯,成就了5年来媒体中的上海大学课程育人报道。他们成为新时代上海大学在教书育人、课程育人方面的榜样示范,展现了上海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一流本科的锐意创新;他们是新时代高校课程育人工作的推进者,一同见证并记录着历史,传递着课程育人经验。目前,上海大学已形成“学校党委统一全面领导、党委宣传部抓总营造氛围、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课堂落实、院系主体具体推进、各部门密切协同、教师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作格局。这既是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2019年下半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一流本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创建相关联,作为领航校的上海大学,正在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会育人,党员个个当先锋”的课程育人新风景。在这风景里,有课程思政领航学院,有课程思政领航团队,有课程思政领航课程,有课程思政示范教师,有蕴含名师智慧、体现一流课程质量的课程思政精品力作。

媒体见证了我们为40年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所作的贡献。2014年,上海大学首创了“大国方略”课程,2016年底,上海首提“课程思政”。这也成为40年来的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课程思政”旨在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岛效应”,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教育”更显,而专业课等“隐性教育”课则要用心“引”,把思政要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教书育人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课程挖掘思政内涵,所有教师当好“人师”。

媒体助推孕育于上海的“课程思政”成为全市乃至全国高校的全方位行动。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其中的第一条便是“课程育人”,其基本任务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主要内容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之后,“课程思政”成为全国高校的全方位行动。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要点中,依旧强调深化“课程思政”。

涓涓细流,百汇成川。《媒体中的我们——聚焦上海大学课程思政(2014—2019)》仅选取近5年来媒体报道中的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工作。这些报道和文章,从一个视角反映了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为下一轮上海大学校史校志编撰工作提供配套资料,又同步印证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创新部署与整体推进,是新时代上海高等教育界改革创新的一份难得的史料,体现出全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开花结果。

2020年,新的篇章已经翻开。

我们在坚守。

媒体有责任。

春暖花开,未来可期。

顾晓英

2020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