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脑风暴中“创新中国”
“如何简单快速地让吸管穿透苹果?”“龟能抓到并吃掉活的老鹰吗?”“如何训练100只跳蚤都只跳300mm高?”在上海大学的一门思政课上,校长金东寒院士开讲了,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立即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校长还亲自演示用吸管穿透苹果,用酒精点燃自己研发的发动机模型,一番别有生趣的演示之后,大家开始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创新是否是灵机一动?”
“当金院士捏住吸管一端狠狠插入苹果的那一刻,当发动机开始迅速转动的那一刻,全场惊呼声不断,大家都沸腾了!”刚结束一学期课程学习的刘智超同学说,“通过案例展示,我们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创新,而非只是纸上谈兵。”
这就是上海大学从去年冬季学期开始开设的通选课“创新中国”。两个半小时的课常常让同学们意犹未尽,刘智超笑着“抱怨”道:“最后半个小时是学生提问环节,但大家参与度太高了,所以每堂课都拖堂。”
这可能是理工科学生最喜欢的课堂的样子:首先“大咖”云集:为了上好这门课,上海大学的20多位“学术大牛”轮番上阵,校党委书记罗宏杰教授和校长金东寒教授领衔,大数据领域的郭毅可教授,几何精度标准和机电一体化领域的李明教授,人口迁移领域的盖伊·阿贝尔教授等也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其次是问题有格调:“大咖”们都从最近新闻事件或学科热点引出课堂主线问题,如“创新何以成大国重中之重?”“中国制造谁来造?”“有BAT就是互联网强国了吗?”“中国能有‘海莱坞’吗?”……课堂不提供标准答案,学生相互作答、彼此驳难,从中找出自己的思维缺陷。
再次,课程主题别具匠心:10节课覆盖了文、理、工、经、医等学科,涉及机器人、大数据、生命技术、投资金融、知识产权等前沿科技。
“它把创新化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就是创新的基础。”课程策划人、主持人兼授课老师顾骏说。上学期课程结束时,另一位课程主持人顾晓英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写道:“每周三晚蹭完课,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激荡的,有从课程和教书人中所感受到的温情,还有思维被点燃后对于未来摩拳擦掌的激情。”
当创业创新成为社会共识,大学应该进行怎样的创新教育?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正试图给出自己的答卷。(刘启民 袁满芳 刘维涛)
《人民日报》2016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