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书记“创新中国”课上讲“文物”

上大书记“创新中国”课上讲“文物”

22日晚,上海大学党委书记、973首席专家罗宏杰教授走进了由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名师顾晓英研究员主持的“创新中国”课堂,与上大先进凝固技术中心主任翟启杰教授联袂授课“文物保护创新和文化传承”。

罗宏杰首先提出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旧石器时代至今,人类社会每一次变革及发展都是以材料为特征。罗老师结合本科所学的陶瓷专业,讲述了他跟古陶瓷及其修复研究之间的故事。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人类尚未被解决的需求,来自好奇心的驱使。他的研究兴趣逐步从古陶瓷修复进展到材料方面的科技发展史,他在80年代末已创业相关数据库,而这个数据库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古陶瓷数据库。如今,罗老师主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他形象地将文物比作人,知道文物的结构,好比给人看病,需要知道病根,并且对症下药,文物也是一样,完成认知文物的每部分功能,了解文物“生病”机理,并在将对文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的情况下,对文物进行最好的保护。罗老师列举了一个小例子,在洗澡时自己观察到“玻璃上的水珠”,进而引发研究兴趣,研究水蒸气在镜子上的有趣分布。他告诫同学们要做一个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处处观察日常生活周边所经历的事,将学习到的知识通过再学习和查资料解释理解周边的世界,找寻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身为863、973专家的上海市领军人才翟启杰教授,属于专利、论文“大户”,一开口便谈了对材料的理解。他认为材料是赖以“跨越式”生存的基础。谁抓住了材料科技,就抓住了“牛鼻子”,就能引领未来。他指出,要善于发现需求,勇于思考。翟老师用满满的热情讲述了自己的创新缘起。90年代家里使用微波炉,由于毫无经验,将一片面包分别加热1分钟、2分钟、30秒。面包是不能吃了,但他把它当成是研究测试。他年轻时,同行对钢的研究方向主要倾向于如何才能将钢加工干净。那时的翟老师已经在思考,钢加工干净了之后的下一步,即如何在钢里“掺东西”,然后将其混合均匀。为此,翟老师反复试验了十余种方法。微波炉的故事,给了翟老师启发。他产生了灵感,能否将微波与钢进行混合?坚持了16年,翟老师提出脉冲磁致振荡对钢铁混合的作用。他感慨要善于发现需求,超前发现需求,找到自己的方向,做到“朝思暮想”,才能领先同行,取得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顾晓英老师总结此堂课时说,“创新中国”课在讲故事中蕴藏深邃的道理,用对话取代单边灌输,搭建平台将学校领导和各学院学科名师资源引入本科生课堂,将封闭课堂开放化,用现场互动和课后网络论坛互动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今春首堂“创新中国”课也是交叉学科的互动平台,它唤醒了大学生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兴趣,点燃了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王蔚)

“新民网”2017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