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背后:用科学史料和严密逻辑说话

好课背后:用科学史料和严密逻辑说话

“这是我以前在中学里从没有听到过的思政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早就听闻民国时期杂志报纸的大交流非常激烈,《新青年》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李大钊、陈独秀和其他进步文人振聋发聩的呼唤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尤其是年轻人的正面影响不可估量,他们献身革命的精神令我敬畏。”00后大一新生杨蕊滋在课后发出这样的感想。在课堂上,徐老师以近代中国“五四”前后5年之间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共产党》三种报刊为载体,揭示先驱们经过艰苦思辨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以及在建党伟业中展示出的坚定信念和高风亮节,历史独特的美感在徐老师的讲授中娓娓道出,让同学们领略到早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思想力量。

“一个好的课程背后要有理论支撑,但是不能单纯进行价值灌输,要摆具体事实,有理有据,通过逻辑推理,一步步靠近真理。我在课堂上运用的都是第一手档案资料,要用令人信服的故事讲好道理。李大钊、陈独秀这些革命先驱作为有产者,抱着一颗胸怀天下的情怀去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源于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徐光寿毕陈独秀研究30年之功,呈现给大家一堂精彩纷呈的课程。

“这门课程以问题意识开头,以历史案例说明道理,世界上没有一个故事背后没有道理。师资多元化就是想充分利用各位专家的长处,给予学生多侧面的、尽可能完整的视角,让学生感悟,从中启悟道理。”据忻平教授介绍,“开天辟地”系列课程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思政课程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以“问题意识”引导、启发学生,以“项链模式”为基础,层层递进。“当下大学生喜欢历史,具有辨别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党史必须体现科学性。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学生有新视野、新问题,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最新的材料和最新的成果介绍给他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应该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起作用。最后达到让学生明理悟道的效果。”忻平教授表示。(柳琴)

《东方教育时报》2018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