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思政课:掌声雷动,提问不断,久久不散

不一样的思政课:掌声雷动,提问不断,久久不散

由学科大师讲授的思政课,为何会让学生好感骤升?答案,隐匿在课堂上。

“中国道路·名师讲坛”打头阵的正是任教于该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汪品先院士。给学生们讲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汪品先娓娓道来,既深刻剖析中国在历史上由于忽视海洋而付出的代价,也明晰地阐释国际海洋科考的进展,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学生:“科技在国际海洋权益争夺中的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科学界对于海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

这堂课收尾的PPT上,展示了一幅地图:中国的海岸线如一张弓,长江似一枚箭,而上海则是正待射向浩渺西太平洋海域的箭头。随后,这位年近八旬的院士对学生们说了一句话,吐字格外清晰:“十九世纪中国的沦落从海上开始,二十一世纪中华的振兴必须在海上立足。”这堂课,掌声雷动,随后的师生互动亦异常热烈,学生们久久不散。

据介绍,“中国道路·名师讲坛”每学期将举办6至8场专题讲座,每个专题报告均由各专业的名师名家出任。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旨在让学生们从不同视角加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教授表示,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树魂立根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主阵地。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高校要把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落实全员育人理念,不仅是对思政教师提出新要求,也是所有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全员育人的行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