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教育情怀 微访谈③丨顾晓英:从“大国方略”到“人工智能”,我只是一根链条,有幸...

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教育情怀 微访谈③丨顾晓英:从“大国方略”到“人工智能”,我只是一根链条,有幸与大师共筑“大国方略”

顾晓英老师是上海大学研究员,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扎根讲台29年,顾老师对待教学始终一丝不苟,不断探索思政教学的创新、改革。2014年,顾晓英老师跟顾骏老师结成“双顾组合”,联袂策划和经营了“大国方略”系列课,受到学生欢迎,很快成为选课列表里最抢手的课程之一。

大学里,思政课上什么、怎么上,是很多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除了上好基本的内容,顾老师对于思政课也有自己的“小野心”,“中国进入新时代,青年站在什么历史方位?如何迎接已经开启的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回答好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的主题都切中社会热点和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很多同学找到了理解这个国家的方式。

“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已经开了8门课,集结了近百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中国和社会,快乐的“思政志愿者”们每一次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内容和体验。

目前,“大国方略”系列新学期刚刚开设的“智能文明”和“量子世界”已经选满了。课程火热的背后,有顾老师这些年在“项链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上下的功夫。

在这个模式里,顾老师自己把握课程的主线,同时邀请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针对不同专题展开讲解。

顾老师说自己就是项链中的链条,课堂上起着穿针引线、主持串场、引导互动的作用,不同学科的大拿们则是镶嵌其上的“钻石”,他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带给学生不同的学科视角。要备好自己的课,现场根据其他老师的内容进行串联,统筹多位老师的专题安排,顾老师工作量不小,却毫不含糊,顾骏老师说“大家能聚拢在一起,顾晓英老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谈起自己在大国方略中跟其他老师的合作,顾老师用“热爱与执着”作为这些经历的关键词。在“承上启下”的年纪,她继承前辈的对教育事业的认真投入,了解青年教师的活力,也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这些年轻的战友。(王蕴玮)

“上海教育新闻网”2018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