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过“既是又不是”的峡谷
中国走进世界可能遭遇的难题同中国的大国地位有关。要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国,虽有国势衰弱的阶段,但仍保持了两千多年未曾中断的大国身份,要不是今日中国巨大体量和相应的“胃口”,可以让世界市场“买什么什么涨价,卖什么什么跌价”,那无论世界走近中国,还是中国走进世界,都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相互不适应。更特别的是,今天中国自身仍处于转型发展之中,以现代大国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尚处于“既是又不是”的过渡状态,这更加剧了双方的“难以适从”。
自17世纪国际法问世以来,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社会逐渐从“国家间的无政府状态”进入规则主导的“国际社会”或“国家体系”,联合国的建立尤其是拥有“合法使用战争手段”之权力的安理会及其决策机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将国与国关系纳入一定的规则制约之下。传统大国直接兵戎相向,越来越为符合规则的协商和其他博弈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过直接战争,即便有冲突,采用的多半是“代理人战争”,就足以证明全球秩序不是完全虚幻的。
然而,国际社会的有序并不意味维持国际社会秩序的规则就一定是公平合理的,大国操纵规则的制定、执行和裁决,仍为常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然存在。强国想打仗,会千方百计争取安理会授权;而一旦决意发动战争,即使安理会不同意,也会照打不误。当然,强国需要为此付出道义代价,招致国际社会反对和谴责是难免的。大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张力,大国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特权之间的张力,国际社会总体有序与局部失序之间的张力,既是当今世界的紧张之源,也是全球合作的动力之源。
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国越来越感受国际规则及其不公平、不合理的过程。在积弱积贫时代,中国遭受的无端欺凌和深切伤害,至今仍是许多国人心头之痛,所以,看着俄罗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敢于对西方国家“该出手时就出手”,许多国人羡慕不已,学习“硬汉风格”成为网友的祈愿。其实,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较之俄罗斯与世界的关系,复杂得多。俄罗斯对西方可以“率性而为”,中国难免“投鼠忌器”,因为从原来地位上收缩的俄罗斯,总体上是让出了空间,适时秀秀肌肉,无非以攻为守而已,而重新崛起的中国,肯定会挤占更大空间,必须攻守兼备。中国向世界坦承自己是“大块头”,如此说法不是没有来由,更不是不带隐喻的,其适用于今日中国,而不适用于俄罗斯是十分明显的。
大国在全球秩序中可以享有更多权力,获得更多利益,这是人类社会既存在稳定的国家体系,国家之间又存在激烈程度不等的博弈,大国之间还经常剑拔弩张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国家关系仍然首先是实力关系,而实力通常被认为由经济、军事和国际影响力三个主要因素构成。
从经济实力上说,中国GDP总量已坐二望一,但人均GDP则还在世界第80位左右,虽然拥有世界最齐全的产业体系,但缺乏核心技术,出口已居各国之首,但大多还是中低端产品,“大而不强”是现实的评价。
从军事上说,军费开支逐年增加,尖端武器次第亮相,军演水准不断提高,但距离美国,还有俄罗斯仍有差距,关键装备、军事理论、兵种协同、实战经验等方面尚有待提高。
从国际影响力上说,身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应该在重大国际事务上有发言权,在地区冲突场合,也能说上话。近年来在中东阿以冲突和阿富汗国内和平进程中,都有中国斡旋的身影,中国倡导发起的亚投行,更吸引了除美国、日本之外世界主要国家的参与。相比习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当“发言人”的过去,今天国际社会欢迎中国的声音,在许多场合并不是客套。但在全球秩序的维护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中,中国的作用仍然相对温和,而被要求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多,有时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也是正常的。
“大而不强”不只是中国经济的特征,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整体特征,并且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由大而强的急转弯。这使得中国不能不精心规划自己的形象和行为,急于当老大,难免给人可乘之机,但能躲则躲也不是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在“别人制定和维护的规则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不但需要承担遵守和维护规则的责任,还需要提升按规则游戏的能力,更需要为推动规则的更加公平合理,尽一份对所有弱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本身的道义责任。
过渡性地位和微妙使命的结合,让正大步走进世界的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容易“踩中地雷”。为此,中国须有大国方略,为自己找到平衡点,通过正确处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正确处理本国、他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确处理利益、规则和道义的关系,来争取各国的认同,减少阻力,加快发展,闯过“既是又不是”的峡谷,成长为现代意义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