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通识也隐含思政博雅

文理通识也隐含思政博雅

大学通识教育,文理博雅一堂,已成各大高校共识与实践。那么,思政教育是否也是这类综合素养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呢?打开此结,豁然开朗。

11月28日,从“大国方略”1.0版,到“创新中国”2.0版,上海大学又开出“创业人生”3.0版的通选课,让创业家们来到校园现身说法。不出所料,学生火爆抢课。这一系列的公共选修课,看似自然科学与技术创新专题,更是思政课的新教法。

以“创新中国”为例,无人艇、机器人、大数据、生命技术、石墨烯、投资金融、知识产权等内容轮番登堂,其实一一隐含“创新乃大国重中之重”、“万众创新谁是主体”、“有了BAT就是互联网强国吗”、“人类能创新自己吗”等哲学式的命题,让大学生学了“术”,更悟了“道”。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各大高校已形成一个“中国系列”公选课思政群。除了开设较早的复旦大学“治国理政”、上海大学“创新中国”,还有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智造中国”、上海政法学院“大国安全”等。

“它完全推翻了我以前认为‘一个老师一堂课’的思想,能见识那么多名师大咖,无疑在各方面带给我们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中国认知。”上大学子在体验了“创新中国”的创新授课模式后说。原来,“创新中国”主讲人,包括973首席专家、上大党委书记罗宏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大校长金东寒,上大计算机学院院长、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研究所所长郭毅可,上大无人艇研究院院长罗均等学校高峰高原学科和其他学科的30多名专家、学术带头人。与此同时,课程首席专家、上大社会学院顾骏教授,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不仅担纲策划,还是大课堂的串场和主持,拿着麦克风满场飞。

课内延伸课外,“创新中国”网上论坛与线下互动,一学期点击量达3万余次,平均每名学生发帖交流大于10次。听了校长金东寒的课后,学生论坛反馈多达23页,合计3.3万字。顾骏教授透露,目前“创新中国”全程在线课程也已制作完毕,与全国130所高校共享。

“显性的正面教育,是中国德育优势与特点,但也是还不够完整的一种现状,”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向记者表示,课堂思政的成功之举就是,既把显性教育进一步强化,又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大学思政工作空间更大了。(后略)(徐瑞哲)

《解放日报》2016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