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建设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标杆

率先建设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标杆

专题报告节段会议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主持。上海大学教务处处长彭章友分享了“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上大已于去年认真制定了人才培养规划(2017—2020年),这个规划当中有四大任务、十大举措,这也是上大深入贯彻总书记教育大会讲话精神的落地举措。上海大学正在继续创新和加强思政教育,推进研究型挑战性教学,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启动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形成通识教育改革路线图,鼓励教师启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模式。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研究员介绍了上海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系列通识课程建设基本情况”。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已开到第四门,其中已上线一门,出版配套教材两部。上大已开设9门“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学校力争做到一院一课,共建共享,实现文、理、工和艺术学科融通。这些课程给学生家国情怀,引领学生报效国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也让更多青年教师得到教研成长。

作为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程策划、主讲,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分享了“人文与科技: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程的设计思路”。他指出,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只关注技术,不关注人,既没弄清人类智能的机理,也不清楚技术应用满足什么人性需求,所以有必要通过通识课引导学生开展哲学思考。同时,国内通识课越来越偏向专业知识,失去了解放的功能,让通识课回归原来的属性,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人工智能内含的方法论问题,以鲜活的形态,足以引发学生对思辨性话题的兴趣和思考。在人工智能和通识课的交汇点上,新工科有望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博锋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专业课与通识课的衔接”的报告。他从“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该怎么做?”、“智能文明课程简介”、“通识课对专业课的促进和挑战”和“专业课对通识课的支撑和导向”等方面作了分享。他特别提出,人和机器不矛盾,我们要和谐共处,树立人机和谐共处的理念。

南开大学机关党委书记、原教务处处长杨光明教授对上半段的专题报告进行点评。他感慨“大学里边三个‘一去不复返’在上海大学已经开始了”。从学校领导、部门,特别从教师队伍看来,大家心里想着本科教学,想着学生如何成长,并从中做着探索。他祝贺上海大学在人工智能以及通识教育方面已作出了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