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
2025年11月13日
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抓住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海开始探索在高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这就是上海正在边研究、边探索试点的“课程思政”改革。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介绍,目前的高校课程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思政课,一类是综合素养课(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还有一类是专业课程(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所谓的“课程思政”,并不是在第一类思政课外再增开一门思政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要同时充分发挥这三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倡导所有老师都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切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标签化取向。”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形成“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也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的过程。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4门必修课和1门形势政策课(简称“4+1”),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承担着显性的思政教育的功能。而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则具有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上海的改革目标是,既要强化显性的思政教育功能,又要细化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显性教育一直是中国的大学在育人方面的优势,是我们的特色,必须坚持和强化,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在隐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还有提升的空间。观察国外高校可以发现,他们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通过专业课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的。”高德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