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模式 文理医工悉数上阵
至今,“创新中国”的课程已经上到第五讲,人气火爆,许多学生没选上课,没学分也来旁听。不少学生说,每一讲的专题内容,吸引着自己一周一周跟下去——创新何以成大国“重中之重”?万众创新,谁是主体?中国制造谁来造?上海能有“海莱坞”吗?……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介绍,全新推出的“创新中国”沿袭极具上大特色的“项链模式”教学,讲台上老师不止一位,多学科、多视角授课,为学生串起科创领域中的明珠。材料学教授翟启杰、电影学教授聂伟、机械自动化专业教授罗均……多视角高层级的讲课内容,依托的是打破学院、学科限制和差别的教师团队,文理医工悉数上阵,覆盖全校10多个学科20多位学者。
她特别指出,上海大学以优异成绩入选2015年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学校,“创新中国”这样的新模式课程的开设,也为一批“大咖”教授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提供了新的平台。
课程主要策划人顾骏认为,此次全力打造的“创新中国”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社会热点话题,融入大学生们感兴趣的理论问题,力图“接地气”。但不管专题如何走向,五个问题始终串联其间:世界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上海大学能做什么?同学们该学什么?这些问号的答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寻找。
【记者手记】留点创新的念想
“只希望,在年轻人心头,留下一点创新的念想。”采访中,课程策划人和主讲教师顾晓英的这句话令我触动。
当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之际,“给予学生怎样的创新教育”成为许多大学,甚至全社会探索的课题。
仅仅教技术、教知识点,那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何异?采访期间,听说课上布置了新的作业,每位同学都需申报一个校内创新项目,成败不论,重在创意、重在过程。不少从没关注过校园网上创新项目申报内容的学生,由此第一次点开了网上栏目,开启新世界。
上海大学的探索,传递的是视野、是萌动,是突破窠臼的冲击。课程内容如此,课程本身也是如此。(彭德倩)
《解放日报》2016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