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流行“中国系列”课,多彩课程受学子热捧——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

上海高校流行“中国系列”课,多彩课程受学子热捧——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

(上略)

早在2014年,上海大学即开设“大国方略”通识课程,两位思政课教师担任主持人,引入多学科名师教授联合授课,围绕中国梦、一带一路、中美关系、高铁走出去等议题展开探讨,在学生中引起“大国”旋风。这种“双主持人+专家”共同授课的“项链模式”推广开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等课程相继开设。

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课,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课,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众多高校陆续开设了“中国系列”课。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已有23所高校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其他高校均在积极酝酿开设,市教委给予引导和支持,预计今秋将实现高校全覆盖。

3月28日晚,上海大学第四门“中国系列”课“时代音画”开讲,顾骏、顾晓英两位主持人与音乐教授、文学专家、青年歌唱家共5人联袂授课,解读一份音乐会曲目单里的文化密码。《茉莉花》选用变体版本有利于激起西方观众的中国记忆,《多谢了》折射中国的多民族文化,《木兰从军》展现女性的风采,《好日子》把视野带回当代中国……精彩的课堂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门课和别的课不一样,老师们非常活跃,讲出来的内容既专业又生动。”上海大学经济系2015级学生刘闻思说,“通过这次课,让我感受到了音乐在中西交流中的独特魅力。”(董少校)

《中国教育报》2017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