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陈旧的知识结构 享受思维的乐趣
“人类与机器智能人共处的世界会是什么模样?”“意识和感情可以创造吗?”“假定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会在意我们地球人的想法吗?”在上海大学“智能文明”的课堂上,这些开放有趣的问题被不断提出,刚从英国赶来上课的上大计算机学院院长、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新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郭毅可教授以人文社会科学为视野,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在讲台上忽而“一唱一和”,忽而互相“拆台”,新颖有趣的内容吸引着全场学子的目光,掌声与笑声不断。顾骏老师“开宗明义”:“我们这课就是要打破你们陈旧的知识结构,升级你们的认知方式,激发你们的想象力,训练创造性思维。”
一开讲,郭毅可首先传达出这样的科学理念:思维方式应该多元,不要随便给一个东西下定义,以固有观念去判断新生事物。在这个课堂,你会听到“人工智能”最新的话题:人机交融的技术支持、“生活即生产”的未来社会模式的架构、机器是否会生成人的性格、把人的一生的全部信息编译进DNA再植入到植物身上实现永生、比特币与智能合约,未来战争的形式会怎样、脑电波的再还原。很多想象让人脑洞大开,对未来的无限探究打破了大家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偏见,“我们不必过于担忧‘智能文明’的世界,也许人工智能会带给人类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让未来更加生动有趣。”郭毅可说道。
在两位老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同学们的回答和反问也很有意思,引起老师的盛赞。学生问“即使人的DNA得到复制实现人的永生,这样的存在真的有意义吗?”“虽然人工智能有学习的能力,但是性格和感情的微妙变化能习得吗?机器能具备完全的人性吗?”两位老师会和学生积极互动,既帮学生答疑解惑,也互相论战,呈现不同的见解。不少问题老师并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给他们视角,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课后,微信课程班群里学生反馈非常迅猛,4万多字反馈,展示了学生奔放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