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会”让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
2025年11月13日
“大咖会”让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
“创新中国”授课时独有的“项链模式”,一直为学生们津津乐道:一节课从来不是一位老师从头讲到尾,而是由多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围绕一个主题联袂串讲。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大咖会”。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是“创新中国”课程团队发起人。她告诉记者,继“大国方略”通选课之后,学校再推升级版的“创新中国”课程,最初考虑仍是呼应中国当下面临的深刻转型,为本科生推出一门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我国国情的课程。和传统的思政课不同,这门课既要纳入最鲜活的时政新闻,又要回应大学生对于创新的各种关切,师资团队必须是多学科、跨领域的。
没想到的是,随着各路学科“大咖”集聚,这门思政课无形中产生了一个副产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师生因为有了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平台,志同道合者自然走在了一起。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寅斌因为上了这门思政课,开启了一个迟迟没能启动的全新课题。
刘寅斌一直酝酿着要对上大周边的一条街道开展全方位社区生态调查,从街道上小贩的商业模式,到附近居民的消费习惯等等。这样的调研耗时耗力,比起专业背景,参与项目学生的兴趣更重要。当这个项目在“创新中国”课堂上被描述出来后,立即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项目很快启动了。
“从我入学开始,老师们就不断告诉我们,创新很重要,可我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去创新。”上大社区学院学生杨宏晨予说,在“创新中国”课堂上,不仅听老师介绍了从机器人、无人艇到心脏再生等科技领域的创新,还有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更多人文科学领域的创新,“原来创新的领域很宽泛,可以做的事很多”。
作为“创新中国”课程主创人员,上大社会学院教授顾骏说,这门课程有意识地引入理、工、医、经、管、法等多学科,从而引领学生体悟知识背后的创新体系、内在结构和理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