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课”什么样?课程思政怎么建?这个研讨会上专家们金句频出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和思政辅导员的事”、“课程思政是把价值的盐融入到知识的汤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恰当有度、润物无声”、“打造‘金课’实际也是一场课程教学革命”……
由上海大学主办、超星公司承办的全国“高校金课与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近日在沪举行。聚焦立德树人和打造更多品牌“金课”,围绕“一流课程是什么”、“课程思政怎么建”、“金课与课程思政如何关联”等诸多话题,来自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一线教师与中国政研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专家学者聚集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展开积极探讨。整场研讨会,思想火花碰撞,专家金句频出。
“高校‘金课’建设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上大副校长聂清指出,上大已在加强思政课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已打造出“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等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金课”。
“课程思政是把价值的盐融入到知识的汤里,不是融入到水里。课程思政,就是让原来固有的汤,既有味道又有价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从身边“故事”谈起,讲述如何看待理工科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
中国政研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一编室副主任苏鸿雁在论坛上表示,高校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打造‘金课’实际也是一场课程教学革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祥指出,“金课”是建立在立德树人基础上的新时代我国高校精品课程。“金课”更是挤干“水分”的课,打造“金课”的重要方法是聚焦课程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金课”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课程思政,焦点是课程思政元素,难点是聚焦课程思政元素。
“学科或专业教学不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养的培养看成是思政课教学的事情或者仅仅是思政辅导员的事情。”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叶志明的“土木工程概论”今年10月被上海大学立为第二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荣誉示范课程”。叶志明认为,挖掘课程思政不能弱化学科与专业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不能脱离学科与专业课程内容与性质特点,要深刻理解学科与人的价值内涵,不能简单地去贴政治标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2004年的“两课也有追星族”,到2007年开始的“项链模式”教学,上海大学很早便以重视思政创新闻名。近几年,上海大学又将人工智能、量子世界等课程融入“大国方略”课程思政系列中,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好评。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介绍了上大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校到领航校的建设经验,描述了在11门“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带动下,院系教师迸发出参与课程思政教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钱伟长学院获评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文学院全力打造“全球文明通论”、“百年上海”等五门在线课程,旨在传承人文精辟、授解古今钥匙。作为红色学府,上大还集中全市顶尖党史专家为本科生首开“开天辟地”课程,赓续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
“课程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刚刚获得2019年度华东五校卓越教师奖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但育人不等于政治课教学,学校的任务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不仅指通常所说的政治思想,还有学术思想、认知态度、文化素养和行为理念等等。生搬硬套,既为难了专业课老师,也容易使重要的“课程思政”工作走向形式主义、走向庸俗化。课程思政要“润物无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度”,学会“留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白羽)
“第一教育”2019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