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项目建设带动区域科技发展——上海大学“创新中国”课堂提供学科新视角
最近,对撞机项目话题在全国热议。中国今天要不要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前天,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102教室里座无虚席,在“创新中国”课堂上,社会学院顾骏老师首先带领大家进入了大科学项目建设是与非的讨论中。
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晔也来到了课堂现场,在同学们陷入思考时,上台讲述了自己在张江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体会。今天,张江是国家重大战略的承载区域,已经成为了“双自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一流张江科学城,是开放的引领者,创新前沿阵地、创业者的乐土。张江目前拥有高科技企业685家,技术先进的服务企业140多家,累计上市企业有32家。
杨晔告诉同学们,张江目前拥有上海光源中心、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等大科学项目,还有各类研发机构400多家。这些项目的集聚,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进驻。虽然上海光源中心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1亿元,但是带来的科学研究辐射效应和经济发展拓展效应都是巨大的。接下来,张江还将重点推进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短激光实验装置等,为张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此外,最近《张江园区落实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药物合同生产风险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过去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因为无法承担高额临床实验费用而把原创药物卖给国外企业的历史将有望结束。
上海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材料学科博导施鹰教授展示了上海大学对接国家需求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学科版图和研究创新的成果大数据,还列举了钢铁冶金、材料基因、无人艇及计算机通信等创新热点。杨晔表示希望和上海大学进一步开展合作,推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欢迎上海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来张江创业、就业。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告诉记者,“创新中国”是上海大学的一门大课,列入2016年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改试点项目,同时列入教育部思政课择优方法项目。“创新中国”课上活跃着一支名师“大咖”队伍,经过冬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第3轮开课的她已成为上大校园的一道风景。“创新中国”课程主题别具匠心:覆盖文理工、经管法等多学科,涉及机器人、大数据、生命技术、投资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科视角,找寻喜爱的专业方向。(吴苡婷)
《上海科技报》2016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