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精挑细选 气氛活跃掌声不断

课程内容精挑细选 气氛活跃掌声不断

课如其名,“时代音画”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在一张曲目单中拉开大幕,上课的地点在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开篇,音乐厅里响起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茉莉花》。

“曲目单隐藏着什么文化密码?”这是课程抛出的第一个疑问:什么曲目单?曲目单上有什么曲目?为什么是这份曲目单?曲目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故事?……课上,来自上海大学各学院的“大拿们”顺着歌曲的轴线,一一为学生们解开这些文化的密码。

这张神秘的曲目单实际上是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2006美国肯尼迪中心独唱演唱会的曲目单,《茉莉花》是开场的第一支歌,选用的是最为西方人所知的歌剧《图兰朵》唱段的曲调。

“你们知道歌曲《茉莉花》最早起源在哪里吗?通过对国内有记载的20多个版本的《茉莉花》曲谱的研究,我认为,它最早源自扬州的鲜花调。”音乐学院的一级作曲狄其安教授现场为学生们“解码”歌曲《茉莉花》,这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歌谣,究竟是如何发展演变,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演绎是如何留下歌曲传播痕迹的,它又是如何流传到国外的……讲到尽兴时,狄教授现场请出了音乐学院声乐老师王思思,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们演绎了多个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课堂上气氛活跃,掌声不断。

对《木兰从军》的解读,是从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吟诵开始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吟诵千年的诗篇背后,你真的知道木兰姑娘她是谁吗?姓什么、什么朝代、什么民族、为什么从军,且听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姚蓉娓娓道来。在和美国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学生们进一步探求传统文化赋予木兰这个形象的民族性格。

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掌声响起了23次,据课后统计,26名学生参与了课堂的讨论。